长城汽车前9个月确认政府补助30.42亿元,占归母净利润35%

长城汽车前9个月确认政府补助30.42亿元,占归母净利润35%-有驾

出品:山西晚报·刻度财经

财报显示,2025年1-9月长城汽车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合计30.42亿元,占同期归母净利润的35.2%,成为利润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三季度单季确认约2亿元。

10月24日,长城汽车披露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长城汽车实现营收1535.82亿元,同比增长7.96%;归母净利润86.35亿元,同比下滑16.97%。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收612.47亿元,同比增长20.51%;归母净利润22.98亿元,同比下滑31.23%。

长城汽车前9个月确认政府补助30.42亿元,占归母净利润35%-有驾

图源:长城汽车2025年三季度报告

在国内汽车市场加速向新能源转型的关键窗口期,营收同比增长超20%,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大增50.9%,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却同比跌30.23%,年初至报告期末扣非净利润降幅进一步扩大至34.39%。这份看似亮眼的增长成绩单背后,隐藏着毛利率下滑、成本失控、非经常性损益依赖、研发转化效率不足等多重隐忧。

作为中国自主品牌的代表性企业,长城汽车的业绩波动不仅折射出自身战略执行的偏差,更反映出传统车企在面对新能源浪潮冲击时的转型焦虑。

《刻度财经》将基于其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核心数据,从营收质量、利润结构、资产负债健康度、研发战略等维度,剖析长城汽车增长表象下的深层问题。

01

营收增长质量存疑:毛利率下滑与"以价换量"隐忧

长城汽车财报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营业总收入达612.47亿元,同比增长20.51%;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累计1535.82亿元,同比增长7.96%。从绝对值看,营收规模保持增长态势,但深入分析营收与成本的匹配关系,其增长质量堪忧。

长城汽车前9个月确认政府补助30.42亿元,占归母净利润35%-有驾

图源:长城汽车2025年三季度报告

根据合并利润表数据计算,2025年前三季度,长城汽车营业成本达1253.27亿元,同比增长10.08%,增速高于营收7.96%的水平;同期营收毛利率为18.4%,较2024年同期的19.96%下降1.56个百分点。这一变化意味着,长城汽车每实现100元营收,其核心业务的盈利空间较去年同期减少1.56元。

对比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数据,当季营业成本同比增速同样高于营收增速,营收增长20.51%,营业成本增长22.34%(2024Q3调整后营收508.25亿元,毛利率19.96%对应成本406.98亿元;2025Q3营收612.47亿元,毛利率18.4%对应成本500.52亿元,成本同比增长22.34%)。成本增速持续跑赢营收增速,反映出长城汽车在供应链成本控制、生产效率提升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财报中提及,营收增长与"加速构建直连用户的新渠道模式"密切相关。但从销售费用数据看,这种渠道扩张的代价不菲。2025年前三季度,长城汽车销售费用达79.48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51.10亿元激增55.5%,增速远超营收7.96%的水平。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营收)从2024年的3.59%升至2025年的5.18%,上升1.59个百分点。

长城汽车前9个月确认政府补助30.42亿元,占归母净利润35%-有驾

图源:长城汽车2025年三季度报告

销售费用的大幅增加,一方面源于直营渠道建设的投入(如门店扩张、人员培训、数字化系统搭建),另一方面可能与终端促销活动相关。尽管财报未直接披露销量数据,但结合毛利率下滑与销售费用高增的现象,可推测其营收增长部分依赖"以价换量"或渠道铺货,而非终端消费者需求的真实增长。这种增长模式可持续性存疑——若未来促销力度减弱或渠道投入收缩,营收增长可能面临断崖式下滑。

02

利润下降的核心症结:成本失控与非经常性损益依赖

长城汽车利润端的表现更为严峻。2025年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为18.94亿元,同比减少30.23%;归母净利润22.98亿元,同比下滑31.23%。年初至9月末,扣非净利润累计54.75亿元,同比减少34.39%。利润下滑的背后,是成本费用的失控与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弱化,而非偶然因素。

长城汽车前9个月确认政府补助30.42亿元,占归母净利润35%-有驾

图源:长城汽车2025年三季度报告

如前所述,2025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增速达55.5%,远超营收与利润增速。从利润吞噬效应看,若销售费用保持2024年同期增速(假设与营收增速一致为7.96%),则2025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应控制在55.17亿元左右,实际超支24.31亿元,这一金额占同期扣非净利润54.75亿元的44.4%——意味着近半数扣非净利润被额外增加的销售费用所抵消。

直营模式的初衷是提升用户体验、加强品牌掌控力,但长城汽车的直营转型似乎陷入了"投入高、回报低"的困境。对比行业标杆企业,比亚迪2024年销售费用率约为3.2%,特斯拉更是低于2%,而长城汽车5.18%的销售费用率已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其直营渠道的运营效率低下,要么是门店选址与客流匹配度不足,要么是单店盈利能力未达预期,导致渠道投入无法有效转化为利润。

财报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长城汽车非经常性损益合计31.60亿元,占同期净利润(86.35亿元)的36.6%。其中,政府补助达30.42亿元,占非经常性损益的96.3%,占净利润的35.2%;资产处置损益仅9796万元,对利润贡献有限。

非经常性损益的高占比,暴露了长城汽车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弱化。扣非净利润反映的是企业核心业务的盈利水平,其34.39%的同比降幅,说明长城汽车在整车制造、销售等核心业务上的竞争力正在下降。若剔除政府补助这一不可持续的利润来源,其净利润将降至55.93亿元,同比降幅达45.9%,远高于当前的16.9%(净利润同比从104.00亿元降至86.35亿元)。

长城汽车前9个月确认政府补助30.42亿元,占归母净利润35%-有驾

图源:长城汽车2025年三季度报告

更值得警惕的是,政府补助的可持续性存在不确定性。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补贴政策的逐步退坡,未来长城汽车可能面临补助金额减少的风险,届时若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未能改善,利润端将面临更大压力。

03

资产负债表隐忧:货币资金缩水与"脱实向虚"倾向

长城汽车2025年三季度末的资产负债表,同样暴露出流动性承压与资产配置失衡的问题。从核心指标看,货币资金大幅减少,交易性金融资产激增,存货与应收账款高企,反映出企业在资金管理与资产运营效率上存在明显漏洞。

2025年9月末,长城汽车货币资金为232.01亿元,较2024年末的307.69亿元减少75.68亿元,降幅达24.6%。货币资金是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与经营灵活性的核心指标,其大幅减少意味着长城汽车的即期支付能力有所弱化。

长城汽车前9个月确认政府补助30.42亿元,占归母净利润35%-有驾

图源:长城汽车2025年三季度报告

对比短期负债规模,2025年9月末短期借款为56.08亿元,应付票据293.95亿元,应付账款436.90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53.87亿元,流动负债合计1219.18亿元。尽管货币资金仍能覆盖短期借款,但应付票据与应付账款合计达730.85亿元,占货币资金的315%。

与货币资金减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城汽车交易性金融资产从2024年末的141.81亿元激增至2025年9月末的280.48亿元,增幅达97.8%。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短期投资产品,其规模翻倍反映出长城汽车将大量流动资金投向了金融市场,而非主业经营。

长城汽车前9个月确认政府补助30.42亿元,占归母净利润35%-有驾

图源:长城汽车2025年三季度报告

这种资产配置策略背后,可能是企业对主业增长信心不足的体现。2025年前三季度,长城汽车投资活动现金流出达1083.69亿元,其中"投资支付的现金"为1007.97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345.10亿元增长192.1%;同期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主业相关投资仅73.25亿元,占投资总流出的6.76%。大量资金"脱实向虚",不仅可能面临金融市场波动的风险,还会挤占主业研发、产能升级的资金空间,长期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025年9月末,长城汽车存货达295.57亿元,较2024年末的254.40亿元增加41.17亿元,增幅16.2%;应收账款达89.88亿元,较2024年末的72.73亿元增加17.15亿元,增幅23.6%。存货与应收账款的双高,反映出企业资产周转效率的下降。

长城汽车前9个月确认政府补助30.42亿元,占归母净利润35%-有驾

图源:长城汽车2025年三季度报告

存货高企可能源于两个问题:一是产品滞销,尤其是传统燃油车或竞争力不足的新能源车型库存积压;二是供应链管理不善,原材料或零部件备货过多。若未来市场需求进一步疲软,存货可能面临减值风险——2025年前三季度,长城汽车资产减值损失达3.79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3.52亿元增加7.7%,其中部分可能来自存货跌价准备。

应收账款增幅高于营收增幅(23.6%vs7.96%),则反映出企业可能通过放宽信用政策促进销售,这不仅会增加坏账风险(2025年前三季度信用减值损失2690万元),还会占用企业流动资金,加剧流动性压力。

04

研发投入的"量价背离":增速放缓与转化效率低下

在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研发投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长城汽车2025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其研发投入不仅增速放缓,且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的效率低下,研发战略面临"投入不少、产出不多"的困境。

2025年前三季度,长城汽车研发费用达66.36亿元,同比增长6.86%,低于营收7.96%的增速;研发费用率(研发费用/营收)为4.32%,较2024年同期的4.36%略有下降。对比行业龙头,比亚迪2024年研发费用率约为6.5%,特斯拉超过5%,长城汽车的研发投入力度落后于主要竞争对手。

长城汽车前9个月确认政府补助30.42亿元,占归母净利润35%-有驾

图源:长城汽车2025年三季度报告

研发投入增速放缓,可能影响长城汽车在新能源技术、智能化功能等关键领域的布局。例如,在电池技术方面,比亚迪已实现刀片电池的规模化应用,特斯拉在4680电池上持续突破,而长城汽车的蜂巢能源仍未形成明显技术优势;在智能驾驶领域,长城汽车的"咖啡智能"系统市场认可度较低,未能像小鹏XNGP、华为ADS那样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研发投入的最终价值,需通过产品销量与市场份额来体现。但从长城汽车的产品表现看,其研发转化效率明显不足。2025年以来,长城汽车推出的多款新能源车型(如欧拉闪电猫、魏牌蓝山DHT-PHEV改款)均未成为市场爆款,销量表现平平。尽管财报未披露具体销量数据,但结合营收增长依赖"以价换量"与毛利率下滑的现象,可推测新车型未能有效提升产品溢价或市场份额。

研发转化效率低下的原因,可能在于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例如,欧拉品牌早期以"女性汽车"为定位,获得一定市场认可,但后续车型未能持续深化这一细分市场,反而陷入"同质化"竞争;魏牌品牌在高端化转型中,产品定位反复调整(从燃油车到混动车型),导致品牌认知混乱,未能形成稳定的用户群体。这种研发与市场的脱节,使得大量研发投入无法转化为实际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导致利润下滑。

长城汽车当前的业绩困境,本质上是战略执行偏差的结果。无论是直连用户的渠道变革,还是"多品牌、多品类"的产品战略,均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反而导致资源分散、成本高企,陷入"战略摇摆"的迷思。

长城汽车自2024年起加速推进直营模式,试图通过"厂家-用户"的直接对接提升品牌溢价与用户体验。但从实际效果看,这一模式不仅未能带来预期的利润增长,反而导致销售费用激增、渠道效率下降。

直营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价格透明、服务标准化,但前提是具备足够的品牌力与用户基数。长城汽车作为大众化品牌,用户对价格敏感度较高,直营模式下无法通过经销商折扣灵活调整终端价格,反而因门店运营成本(租金、人员工资)上升导致渠道成本高企。此外,直营模式需要强大的数字化系统支撑用户运营,但长城汽车的用户管理系统仍不完善,未能实现用户数据的有效沉淀与转化,导致"直连"流于形式,无法提升用户粘性与复购率。

对比新势力车企,特斯拉、蔚来等品牌在发展初期便以直营模式建立了高端品牌形象,且用户群体具备较强的支付能力,能够支撑直营渠道的高成本;而长城汽车从传统经销商模式向直营模式转型,既缺乏高端品牌基础,又未能对原有渠道进行有效整合,导致"新旧渠道冲突"与"成本叠加",最终拖累利润。

长城汽车长期奉行"多品牌、多品类"战略,旗下拥有哈弗、WEY(魏牌)、欧拉、坦克、沙龙等多个品牌,覆盖SUV、轿车、新能源等多个细分市场。但这种战略导致资源过度分散,每个品牌均未能形成足够的规模效应与市场竞争力,最终陷入"全而不精"的困境。

以哈弗品牌为例,作为长城汽车的销量支柱,其核心车型哈弗H6的市场份额持续下滑,2025年1-9月SUV销量排行榜中已跌至第五位,被比亚迪宋PLUS、特斯拉ModelY等新能源车型超越;欧拉品牌在经历"黑猫/白猫停产"风波后,品牌形象受损,新车型未能重拾市场信心;魏牌品牌高端化转型屡屡受挫,销量持续低迷;坦克品牌虽在越野细分市场表现尚可,但市场规模有限,难以支撑整体增长。

反观竞争对手比亚迪,通过聚焦王朝系列与海洋系列,集中资源打造爆款车型(如宋PLUS、秦PLUS),实现了规模效应与成本控制的双赢;特斯拉则通过Model3/Y两款车型覆盖主流市场,以极简的产品矩阵提升运营效率。长城汽车的多品牌战略,不仅导致研发、营销资源分散,还增加了供应链管理难度,最终影响整体盈利能力。

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将长城汽车的"增长焦虑"暴露无遗:营收增长依赖渠道扩张与促销,利润下滑源于成本失控与主业弱化,资产配置偏向金融投资,研发与产品战略未能形成竞争力。这些问题的背后,是长城汽车在新能源转型中未能找准自身定位,陷入"既要又要还要"的战略摇摆。

作为中国自主品牌的代表,长城汽车的转型不仅关乎自身生存,更影响着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若能及时调整战略,聚焦核心能力建设,长城汽车仍有望在新能源浪潮中重拾增长动力;但若继续陷入战略摇摆与成本失控的困境,其市场地位可能进一步被竞争对手挤压,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挑战。

未来一年,将是长城汽车转型的关键窗口期。投资者与市场观察者需密切关注其渠道优化、产品推出与研发转化的实际效果,这三大指标将决定长城汽车能否走出当前的利润困局,实现高质量增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是基于相关企业的法定信息披露义务,以其公开发布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业绩快报、定期公告、法定披露文件及指定渠道发布的公开资料)为主要研究依据的独立分析。刻度财经致力于确保分析内容的客观性与中立性,但不保证所载信息的绝对准确性与完整性,亦不保证其持续更新。本文所涉及的观点或结论仅供信息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决策依据,刻度财经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文内容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来 源:刻度财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