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没人要的柳汽,靠一招逆天改命,如今翻身成海外第一

本月初,东风柳汽总经理林长波在朋友圈写下一句话:

“宽容和不纠缠,是对抗世界冰冷的苦口良药。”

这本来是回应理想汽车碰撞测试风波的,可很多业内人看完都笑了:这不就是柳汽几十年的活法吗?
这家公司有个底色,那就是狠。

当年没人要的柳汽,靠一招逆天改命,如今翻身成海外第一-有驾

狠,不是指“凶狠”,而是一种不怕痛、不怕难、不怕丢脸的劲头。

广西柳州,一个藏在山里的地方,靠着这样一群狠人,愣是敲出了中国第一辆锤子车,熬成了全国第三大厂,又敢在海外跟欧美车企正面刚。

这一路走下来,没狠劲,根本不可能。

01

1969年,柳州农业机械厂快要撑不下去了,水轮泵卖不出去,工人发不出工资。

厂党委书记束宽昌决定:咱不能死在农机上,得造车!

问题是造车靠啥?

压大梁的压力机?正常要1500吨的,他们只有300吨。

模具?没有。工人直接在地上挖个坑,按着坑砸驾驶室。

起吊设备?更没有,几十号人肩膀顶着抬。

有人回忆说:“那时候搞试制,真就是光着膀子拼命干,脑袋别在裤腰带上。”

当年没人要的柳汽,靠一招逆天改命,如今翻身成海外第一-有驾

就这么折腾出来了,1969年4月2日,广西第一辆载货汽车“飞跃”跑了起来。

同年国庆,10辆“飞跃”驶过南宁观礼台,向全国展示广西,不光会修车,也能造车。

说白了,柳汽的第一批狠人,把车造出来的,不是靠工艺,而是靠命。

车是造出来了,但要活下来,得熬。

1970年代,柳汽造出了中国第一辆5吨柴油卡车,那会儿国内卡车市场基本是“一汽解放、二汽东风”的天下,柳汽连零头都算不上。

1991年,柳汽憋出个大招,全国第一辆平头卡车,“乘龙”汽车,从此登场。
1994年,柳汽年产销量突破3万辆,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双双拿下广西第一,挤进全国汽车十强。

当年没人要的柳汽,靠一招逆天改命,如今翻身成海外第一-有驾

看似风光,其实这条路走了25年,25年里,柳汽没外资爸爸罩着,也没有一汽那样的资源,靠的就是死磕。

那种感觉,就像一群人把头埋进水里,硬憋气,谁能熬得久,谁才能冒出头。

柳汽熬出来了,成了全国第三。

02

2000年代,柳汽又遇到了大麻烦。

工程车业务是大头,销量多,但产品乱、利润薄,恶性竞争不断,同时合资乘用车疯狂涌入,柳汽年产销始终徘徊在3万辆。

过去,柳汽的产品线乱七八糟,工程车、专用车、地方小改款,加起来上千个品种,看似热闹,其实摊子太大,成本高、质量参差不齐。

程道然一咬牙,直接从一千多个型号砍到一百多个,把那些卖得快但赚不到钱的工程车统统停掉。

更狠的是,他把未来的赌注压在了公路车上。

可要知道,那时候的公路车市场,早就被进口大牌和老牌劲旅盯得死死的,柳汽连名字都不响,很多人觉得这完全是找死。

当年没人要的柳汽,靠一招逆天改命,如今翻身成海外第一-有驾

有一次,程道然带队去上海见一个大客户,对方听完介绍,直接摆手:
“我们用惯了进口车,斯堪尼亚、沃尔沃、奔驰,你们的车?没听过。免费给我,我也不用。”

换作别人,可能早就认怂了,可柳汽偏不。

他们琢磨明白了一点,要想在公路运输行业站稳脚跟,光卖车是不够的,得把客户的痛点全解决。

于是,他们自己搭了车联网后台,把每一辆车的行驶路线、油耗水平、驾驶习惯、甚至维修记录都数字化,让客户心里有数;

他们还派人直接常驻大客户公司,白天盯运营,晚上帮调数据,几乎成了对方的“外包车队管家”;

更狠的是,每年要砸出上千台车,免费给客户先用,先体验再说。

这条路极其艰难,投入大、回报慢,搞不好就把企业拖垮。

那几年,柳汽账面数据一度难看,内部质疑声不断,但他们硬是咬着牙挺住了,把市场的大门生生撬开了一道口子。

当年没人要的柳汽,靠一招逆天改命,如今翻身成海外第一-有驾

终于到2015年,全国大部分卡车厂亏损,柳汽却在3万辆的销量下实现盈利。

03

要说柳汽的狠,还得提2004年的两项工程。

那一年,公司立下了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边要研发中重卡平台M53,一边还要开发小型MPV平台B11,换句话说,就是要同时闯商用车和乘用车两条赛道。

问题是,柳汽的家底实在薄,研发队伍加起来,才57个人,硬生生要干别人上千人的活儿。就这点人,还得分成两拨:21个人攻卡车,36个人啃MPV。

启动大会上,领导们没拐弯抹角,直接挑明:“这是生死之战。”

那几年,研发楼的灯几乎没熄过。

有人连续三天没合眼,困到趴在图纸上就睡着;有人带着病还坚持加班,吊着点滴回到工位继续画图。

因为柳汽几乎没什么乘用车研发经验,很多零部件的设计资料都没有,全靠工程师们一毫米一毫米地啃出来。

看似笨拙,但就是这种笨办法,撑起了柳汽后来最重要的一次转身。

当年没人要的柳汽,靠一招逆天改命,如今翻身成海外第一-有驾

2006年,第一批成果面世:霸龙重卡、风行景逸。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自主品牌普遍下滑,柳汽却逆势增长,销量突破4.6万辆。

林长波接任总经理后,放出狠话:
“要在海外,再造一个柳汽。”

在越南,乘龙重卡市占率超50%,河内载货车市占率85%。

在欧洲,柳汽的星海S7、星海V9登上巴黎车展,葡萄牙、波兰销量一路走高。

在东南亚,计划建10+KD工厂,覆盖整个东盟市场。

2025年发布“乘风双擎2030计划”:未来5年投200亿元,海外销量做到30万辆。

当年没人要的柳汽,靠一招逆天改命,如今翻身成海外第一-有驾

这是要跟全球巨头掰手腕,是要在海外再造一个“柳汽宇宙”。

就像林长波朋友圈里写的:“宽容和不纠缠。”

所以,造乘龙卡车的,确实是一群狠人。

正是这股狠劲,才让柳汽从山沟沟里,开到全世界。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