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垄断下,比亚迪为何愈战愈强?答案藏在王传福的“土科技”中

今天的比亚迪,要是按照西方那些科技配套的套路来搞,说实话根本就兴不起劲。

要不是当年王传福那股“赌”性格,以及那种“土办法”思维,中国的电池产业链可能还在东芝和索尼的影子里拼命挣扎。这可不是吓唬人,而是真实存在的技术封锁和产业压制中,中国人靠着那些原始的办法硬是抢回了一局。

比亚迪打的可不是那些高精尖的硬家伙,基本上就是一场地气十足的土味战役,但偏偏正是这股“土味”,让它一路拼出来,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电池公司之一。

日系垄断下,比亚迪为何愈战愈强?答案藏在王传福的“土科技”中-有驾

1995年,王传福租了一间厂房,带着二十来个人,弄了台拆解过的旧设备,在南头关起门来,靠着在日资企业“战略性放弃”的镍镉电池市场里闯出一条路。

没有资本,没有人脉,技术也是纯粹的学术派,都是研究员出身。但王传福手里有一样东西,是别人所不具备的,那就是“清楚自己只能靠自己”。

日本那会儿已经开始押宝下一代锂电池技术,随手就把镍镉这块锅扔掉了。不过王传福偏偏不信那个邪,他看中的,是被放弃背后隐藏的万亿级市场。

日系垄断下,比亚迪为何愈战愈强?答案藏在王传福的“土科技”中-有驾

让比亚迪真正走到国际舞台中心的关键突破,正是在锂电池这块领地上。

1997年那会儿,整个中国都没人敢碰“容易爆炸”的锂电池,可是王传福偏偏就要试一试。他明白,真正的技术,不是说得多先进,而是别人怕你学,这才算是真本事和战略。

要知道,日本的那些大公司早就把锂电这条路跑得飞快了,技术封锁得死死的,工艺标准也很复杂,还全都靠自动化设备撑着,basic上几乎不给别人留活路。

偏偏王传福就喜欢拿别人都不愿要的货,用一套纯手工“土法炼电”的办法,把整条自动化生产线拆得七零八落,靠人力拼杀设备。成本压到一块钱以内,产品质量还跟日本的线差不多,这种局面,怎么打得赢?

于是,凭借一批批的工人和一张能说会道的嘴,王传福终于敲开了摩托罗拉的大门。

日系垄断下,比亚迪为何愈战愈强?答案藏在王传福的“土科技”中-有驾

刚开始,摩托罗拉也是一脸懵,心想:你这价格太低了,难不成质量有猫腻吧?

半年严格把关之后,摩托罗拉只能认个真理:便宜又好用,确实靠谱。到了2000年,摩托罗拉正式大量采购比亚迪的锂电池。

这下比亚迪一下子把整个行业都搞得心惊胆跳的。

紧接着,爱立信和诺基亚也纷纷出手,一个劲儿签合同,连那些小厂的订单也越堆越多,不到两年,比亚迪就顺利上市了。

日系垄断下,比亚迪为何愈战愈强?答案藏在王传福的“土科技”中-有驾

游戏一开局,狙击手也就跟着出现,形势变得紧张起来。

就在2002年,比亚迪刚刚上市没多久,日本的两家行业巨头,三洋电机和索尼,联手开始动作了。一个在美国控告你专利侵权,另一个在日本指责你产品抄袭,这操作简直就是教科书般的产业联合围剿。

而且呢,摩托罗拉、诺基亚这些大厂商也开始变脸了,硬逼比亚迪写保证书,要是输了官司,赔得你心服口服。这操作说白了,就是想让你退市、退出这个圈儿。

可是王传福没选择退场,一方面提供了自己研发的凭据,另一方面又拿出“土工艺”的杀手锏。因为比亚迪早期的工艺实在是太落后了,手工操作和索尼那套全自动封装系统完全不是一个层次。想要卡脖子,根本抓不到脖子在哪。

最终,比亚迪毫不费劲地在两国法院都赢得了官司。

日系垄断下,比亚迪为何愈战愈强?答案藏在王传福的“土科技”中-有驾

关键一击还在后面。王传福反手一举报,把索尼的专利打成了无效,法院一查就发现,关键内容早就公开在论文和资料里了。弄得索尼的专利彻底泡汤,不仅没用,反倒赔了本,从此在全球范围内都作废了。

到这会儿,比亚迪终于从“被告”变成了“反击者”,实现了逆转。没有专利的限制,也没被产业链卡住脖子,比亚迪掌握了自己的一切。这不只是靠运气,这可是智慧、胆识和时代机遇合力爆发的结果。

这算得上是一场纯粹的逆势拼杀,也算是没有资源支撑的中国企业试验场。

到了这个程度,很多人都觉得王传福该休休了,好好当个全球最大的手机电池厂老板就行了。但是这人偏偏不这么想,他脑袋里早就规划好了下一盘棋,觉得电池的未来,不在手机上,而是在汽车领域。

日系垄断下,比亚迪为何愈战愈强?答案藏在王传福的“土科技”中-有驾

2003年,比亚迪买了秦川汽车,正式迈入了造车的坑。有谁在搞电动车啊?几乎没有。不过王传福眼光一直很犀利,他深信,总有一天,动力锂电池会压倒内燃机,他这次又把赌码押在了未来。

许多人觉得他挺疯狂的,也有人觉得他在赌博,但回头一看,这一路走来,每一步都像是早就安排好的剧情,真是精准得让人惊叹。

先用那些成熟但被忽视的技术来积累容量,然后靠“傻办法”磨练技能,再赚点钱投入到研发里头,顺势打入国际市场,接着再反手一把,把整车制造带上台面。

到现在,比亚迪已经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电池、电机、电控和整车这四大核心自主技术的新能源车企。就连马斯克,在2023年也不得不认账,坦言比亚迪“是我们最强的对手”。

走到这一步,比亚迪不是靠技术碾压对手,而是靠那种“不走寻常路”的生存方式。他采用的方法,日本人学不来的,哪怕在所有行业教材里都查不到的那条发展路线。

日系垄断下,比亚迪为何愈战愈强?答案藏在王传福的“土科技”中-有驾

比亚迪那套“土法炼电反杀”的套路,并不是孤单存在,而是在压力山大环境下,咱们中国制造摸索出来的“极限迂回战”。这种打法,现在也在芯片、激光雷达、高端制造、AI训练等领域上演着。

当你在资本、技术积累、专利壁垒面前难以取胜时,中国人一直偏爱“抄近路的土法起步加上快刀斩乱麻的研发升级”这条路子。一旦脚站稳了,反手一波专利清仓,直接打入规则制定的圈子。这,才是我们这一代工业突围的真正思路。

未来,比亚迪很可能不再仅仅是个汽车制造商,而会变成电池储能、航运动力、全球绿色能源重塑的重要杠杆。而让西方担忧的,其实不单是比亚迪本人,而是这种发展路径能被许多中国科技公司效仿。

这可算是一份让全世界都得重新认识中国制造的答卷啦。

日系垄断下,比亚迪为何愈战愈强?答案藏在王传福的“土科技”中-有驾

中国制造的突围,一直不是靠外援,也不靠奇迹,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产业工人,用最朴实的方法,打开了那最难攻破的城门。王传福和比亚迪的经历,归根结底算是一场没有后路的民族实验。

他值得敬佩的地方,不在于他造出了汽车,而在于他用行动证明,只要钢性足够强,即使手里拿的是最“土”的工具,也能撬开科技巨头的大门。

中国不是不能赢,而是不能全靠命运。下一位王传福,大概就在其它实验室拆旧设备,煮白开。赛道变了,路子也会变,但信念不能散。关键不是我们能不能做成,而是我们敢不敢拼一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