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日本的主要媒体对中国技术的报道跟过去不一样了,不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客观描述,而是带着一种“被震撼到”的认真态度,几乎让人觉得挺惊讶的。
比方说,媒体会说中国汽车用十年就跑完了他们五十年的路,把中国比作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推动力。
虽然咱们平时关注国内新闻,知道发展挺猛的,可要是从曾经的技术强国嘴里听到这些话,那种“真正的强大”感觉,比任何自我夸耀都更让人震撼。
一回头才意识到,中国早就不再是从前那个“跟在后头学”的模样了。
遥遥领先的新能源汽车
到了2023年东京车展,比亚迪的展区每天都挤满了前来参观的观众,热闹非凡。相比之下,丰田和本田这类在本土扎根几十年的老牌车企,明显就逊色不少,显得有些黯淡。
对于这个情况,日本主流媒体用“十年走完了日本五十年的路”这样的标题,表达了对中国汽车行业的震撼和由衷的佩服。
但是他们没弄清楚的是,实际上这背后是中国新能源车的一场大手笔押注。
之前遇到国外技术“卡脖子”的难题时,中国的新能源车企还是果断放弃了混合动力这条路。
他们选择专注于纯电技术路线,建立了涵盖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甚至车规芯片的完整自主产业链,真正实现了对国外核心技术的摆脱。
到了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预计会超过3100万辆,在国内市场占比也超过了40%,基本上形成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在这期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汽车连续两年荣登全球出口第一把交椅,2024年的出口总量达到了640.7万辆,而新能源汽车成为推动出口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
这还不算结束,如今比亚迪这些新能源汽车公司,靠着稳定的品质和领先的技术,在东南亚和欧洲的道路上,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而在动力电池这个关键领域,中国企业的实力更加突出,全球每10块动力电池里面就有6块出自中国,为世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成长提供了牢靠的基础。
绿色能源全域领跑
据《日本时报》观察显示,中国在绿色能源出口方面已经超越美国,储能电池等清洁技术产品的出口达到了历史新高,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主要力量。
这份领先可不是碰巧来的,而是靠着超级严格的成本把控和不断突破的技术创新撑起来的。
你得知道,现在中国制造的太阳能组件,成本已经降到每瓦0.15美元,几乎只有欧洲的一半,甚至是美国的三十三分之一了。
这个成本优势,使得中国的太阳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 unbeatable,绝对算得上是无敌的,推动了全球范围内清洁能源的快速推广。
在风电这个行业里,中国也同样达到了技术和成本的双优,风电设备的制造价格比欧美低了40%以上,凭借着高性价比的产品,中国的风电企业在全球市场份额一直在不断增长。
在这些方面,最让人瞩目的当属电解槽和储能电池等新能源关键设备了。中国不仅拥有自主研发能力,还成为全球价格的“风向标”,用相对最低的价格推动这些设备的商业化落地。
氢能产业这块一直被日本当作自己的拿手好戏,但中国也成功实现了追赶甚至超过,年申请专利的数量已经是日本的两倍了。
同时呢,中国在海上风电、漂浮式光伏、PEM电解槽这些前沿技术方面不断取得国际领先的突破,持续推动绿色能源的使用范围扩大。
科技前沿全面赶超
若讲新能源产业的崛起代表着中国实体经济转型的一个缩影,那么科技前沿的不断突破就充分展现了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远成果。
日本媒体在回顾全球科技竞争的全景时,不得不承认,中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量子计算、5G通信等重要方向上,已经从追赶者变成了引领者。
根据《日经中文网》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专利申请总数已经超过了美国,达到后者的三倍。
特别是在5G、AI、量子技术这些前沿方向上,中国不断增加研发经费,创新的成果也层出不穷。
在人工智能这块儿,中国的进步速度简直让全球都刮目相看,今年预计核心产业总规模会达到1751亿元。
在政策方面,靠《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人工智能+”行动的不断推进,促使技术更快地变成现实,开始在各个领域落地生根。
看普及情况呀,2023年中国的AI应用渗透率差不多快到60%,日本才7%多点;而生成式AI的个人使用比例是56.3%,企业里的用得更是厉害,达到了71.2%。
这两个数字明显甩开了美国、英国、德国这些发达国家几截。
专利方面的优势也很明显,从2014到2023年,中国在生成式AI的专利申请总数超过了3.8万件,比美国多出六倍,稳坐全球头把交椅。
可以看到,中国的产业转型和技术革新不是各自孤立的,它们彼此之间紧密配合、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这些突破不仅重新塑造了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位置,还以实际行动促进了全球能源转型和科技创新,展现了“中国智造”新时代的崭新篇章。
参考文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