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巨亏近12亿美元,六月份在中国,只卖了6台车。
冰火两重天的数据,都砸在同一个名字上——极星汽车。
这个牌子,听着陌生,来头可不小。
头顶吉利、沃尔沃的光环,风风光光跑去纳斯达克敲钟。
一度被捧成“车圈顶级富二代”,都说它要干翻特斯拉。
结果呢?八年过去,快查无此人了。
连吉利掌门人李书福都自嘲,说想找个极星的负面新闻都难。
没人关注,才是最大的悲哀。
一手好牌打个稀烂
新能源这赛道,翻车的不少。
但能把一把天胡好牌打到彻底崩盘的,极星绝对是头一个。
它的英文名Polestar,北极星,听着挺浪漫。
本来是沃尔沃一个玩性能改装的小部门,圈地自萌。
2017年,沃尔沃想搞电动车,又怕砸了自己招牌。
于是就把极星这个“义子”推出去,试试水深水浅。
沃尔沃还拉上自家大股东吉利,一起给这新生儿站台。
极星的身份一下就高贵起来了。
总部瑞典,研发欧洲,生产制造放中国。
一套“全球化”操作下来,国际范儿拉满。
可含着金汤匙出生,不代表就能躺赢。
极星的第一步,就扯着了蛋。
首款车极星1,一台混动跑车,张口就要145万。
比当时顶配的特斯拉ModelX还贵10万。
一夜之间,极"最贵新能源车"的标签就贴自己脑门上了。
为了装X,还搞限量,全球一年就500台。
这套路,书上写得挺好,现实却很打脸。
市场根本不认:你谁啊?凭啥卖这么贵?
那500台的配额,估计就没卖满过。
到了2021年,这车就草草停产了,短命得很。
召回比升级还勤快
百万超跑的梦碎了,极星赶紧掉头,想走亲民路线。
2020年,纯电轿跑极星2来了,价格打到三四十万。
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硬刚特斯拉Model3。
可这次,车是卖出去了,但没人敢开。
新车刚到手,就有人爆料,开着开着,车自个儿就“瘫”了。
这还了得?极星只好紧急召回。
新车上市就召回,够丢人了。
可对极星2来说,这才哪到哪。
往后几年,它就跟重复播放的单曲一样,反复召回。
车主们都纳闷,这车返厂维修的次数,比OTA升级还多。
有媒体统计过,极星2的召回率是行业平均值的三倍。
这质量,谁还敢买?销量要多惨有多惨。
上市三年,全球才卖了不到10万辆。
再看看人家的对手Model3,光2021年一年就卖了50万辆。
这时候再提“对标Model3”,自己听着都脸红。
战略是个鬼画符
两次关键失败,把极星彻底干蒙了。
轿跑走不通?那就搞SUV。
70万的极星3,30万的极星4,相继登场。
最逗的是,现在还在图纸上的极星5和极星6。
居然又要回头去做轿跑和超跑。
甚至还想让极星6再卖个百八十万。
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最初那个失败的起点。
一个新品牌,最怕定位不清。
极星这种反复横跳,跟自杀没两样。
一份调查报告说得扎心,超过六成的路人坦言:
“不知道这个牌子是干啥的”。
瑞典人管着中国事
定位混乱只是表面,根子在管理上。
极星从出生就喊着做“全球品牌”,想通吃欧美中。
结果,除了在老家欧洲有点声响。
在中美这两个最大的市场,几乎就是个小透明。
尤其是在中国,新能源车都卷成麻花了。
每年新车比新款手机都多,价格战从年头打到年尾。
极星这种“洋品牌”,定价死贵,产品又没啥亮点。
根本跟不上节奏,水土不服是必然的。
在中国卖不好,很大程度是中国团队说了不算。
有员工吐槽,日常工作就是“等”。
等瑞典总部那边上班,等他们开完会给回复。
等指令下来,中国的市场机会早没了。
甚至在中国建厂,有些建材都要从瑞典运过来。
又花时间又花钱,图啥呢?
总部死抓着权力,中国区的头头也换得跟走马灯似的。
八年,换了七任CEO,平均干不到一年。
这样的团队,还谈什么长期战略?稳定都做不到。
再看人家比亚迪,中国团队拍板,反应快如闪电。
中国一败涂地,美国那边也走进了死胡同。
因为贸易壁垒,中国产的电动车运到美国,要加100%的关税。
这等于直接判了极星“中国制造,全球销售”模式的死刑。
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去美国建厂。
可这么一来,中国成熟又便宜的供应链优势,就全没了。
到现在,极星在全球有6座工厂,一年却卖不到5万台车。
平均一个厂一年就产几千台,这不亏死才怪。
结语
眼看这“富二代”实在扶不上墙,亲爹沃尔沃也烦了。
今年2月,沃尔沃把手里的股份从48%砍到18%。
这个烂摊子,甩给了吉利。
吉利也没办法,为了保住这块能敲开欧美市场的“砖头”。
明知是烫手山芋,也得接着。
李书福又投了2亿美元,说白了,就是续命钱。
用他自己的话说,花钱“保牌照”。
一个靠输血过日子的品牌,哪还有什么竞争力可言?
说到底,在新能源这条血路上,从来就没有躺赢的。
特斯拉的崛起,靠的是技术,是重新定义产品。
比亚迪的成功,靠的是扎根市场,用产品和效率说话。
极星的故事,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
不管你爹是谁,背景多硬。
没有一个清晰的方向,一款能打动人的产品,一套高效的班子。
相信极星这段弯路,会成为行业的一面镜子,照亮后来的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