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到个话题,说比亚迪宋PLUS要停产了。这事儿一出来,朋友圈里炸了锅。一个卖得上百万台的老将,突然被踢了门外,听着挺突兀。我刚开始也觉得,怎么可能?这车卖得这么好,市场表现也不差,咋就这么干了?可仔细想想,这棋到底下得挺深的。
宋PLUS它挺尴尬。原本是比亚迪王朝系列的一员,算是家里的亲儿子。2019年王朝在市场上一路开花,但随着新能源竞争加剧,比亚迪开始推动海洋系列,要打出自己的风格和调性。于是宋PLUS成了那种被借调过来的孩子,名字没变,换了个部门。海洋网就是潜水艇系列的总代表,强调科技感、智能化、年轻化,而这个宋PLUS就像个穿错了制服的士兵,怎么看都不合拍。
我之前跟几个一线销售聊过,他们说,其实消费者买宋PLUS的,大多还是被它价格和成熟技术吸引。买海洋系列新车的,更多是追风的年轻人,喜欢花里胡哨的设计,智能配置给力。可宋PLUS给人的感觉就是稳重、靠谱,但缺乏那种酷劲儿。同价位里,宋PLUS的续航表现也算稳健,官方说满电能跑400多公里,实际上体感是在320到350之间(估计,样本不多,别当做硬指标),对比同级蔚来ES6或者小鹏P7那是有点差距的。
这里挺有趣的是,供应链端对宋PLUS的投入其实是倾斜的。研发团队告诉我,当初设计宋PLUS的时候,材料选用和电子架构都较为保守,以求压缩成本和保障量产稳定。就好比盖房子,宋PLUS是用把每一块砖头都反复挑过的老工艺,稳妥但没啥新鲜感;海洋系列则是大胆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法,追求豪宅感。这种差距,导致宋PLUS后期维护成本相对较低,配件供应链成熟而稳固,反而是那么多车主卖不出去之后仍选择保养的关键原因。
我猜,这次正式停产宋PLUS,很可能也是因为品牌战略上的断舍离。这步棋有点像是,毕竟企业不能老盯着过去,太多车型堆在一起,反而费神费力。市场变了,年轻人越来越惯买智能化、个性化强的车,宋PLUS那套老招式,面子上想撑海洋系列的门面,实则已经跑不快了。
这让我想起上周在修理厂遇见的老客户。他跟我说:你知道吗?宋PLUS是我媳妇买的,开着特踏实,可我现在想换海洋系列的车,她嘴上不说,心里是有点舍不得。毕竟工具车和身份象征,是不太一样的东西。这段话说的狠实在,反映出用户心理的两难。
说实话,我刚看这个消息的时候,也有点犯嘀咕。毕竟宋PLUS停产,瞬间就有好几款新车被拉上来抢市场,包括价格定位、续航焦虑的缓解、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对比,层层叠叠复杂得很。后面甚至有点想跑题:汽车行业的更新换代快到什么程度?新平台不仅是硬件的升级,更是整条供应链的重新洗牌。很多零件供应商也盯着这块蛋糕,谁能快速匹配新车订单,谁就赚到钱。毕竟按我估算,换一款主流新能源车,每年供应链成本就得突破2000万以上,哪家工厂不想趁机抢份额?
话说回来,宋PLUS停产,不代表它的技术底盘、系统架构就完全落伍。很多细节,比如动力电池的温控模块,还有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在老车主的实际体验里,反而稳定性比某些新款海洋车还要好。只这是个老将,老将的战法总归要换新阵容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宋PLUS在不同市场的表现也不太一样。北方市场耐寒测试反馈不错,可南方高温地区,空调系统偶尔有小毛病。这也不怪,毕竟新能源车的热管理系统复杂,去年同期我和一个研发工程师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设计热管理就像穿衣服,夏天穿太厚,冬天不够暖和,然后你得选材换布料,永远没完没了。有点绕,但意思就是,车企要花更多精力在细节调校上,有时真得靠点运气。
说到这里,我自我更正一下。刚才提到宋PLUS老旧技术,有点夸张了。它其实很多核心技术在整体市场里依然是领先水平。只是跟海洋系列甩出去的那种黑科技、智能网联感比起来,多少有点像是拿着锤子跟机器人比速度,不够炫。
市场上对比宋PLUS的,还有广汽埃安Aion V和吉利星越L雷神混动。价格相近,续航也差不多。但就体验和调校而言,用户反馈宋PLUS更扎实耐用,埃安和星越偏向体验感。这种实操差别,与研发时对供应商的选择、测试周期长短有直接关系。简单说,宋PLUS就像是靠谱工厂流水线产的产品,埃安和星越更像是设计师抽象画,漂亮但不一定合你胃口。
在我看来,比亚迪的这步棋,不止于停产一款车。它更像是给整个产品矩阵做了次大清洗。走心的供应链整合,产品线优化,还有将各个品牌彼此间的边界拉得更清楚,是为了防止自家打自家,尤其是面对特斯拉、小鹏和理想这几个劲敌。
顺便插一句没细想过的八卦猜测:有人说,比亚迪内部其实有声音觉得,宋PLUS这样两头不到岸的车型,不仅占资源,还挤压了新车的空间。可能内部竞品太多,这才给了海洋系列放养宋PLUS的理由。这纯属传闻,听听就好。
说到用户,我就怕一线的某些老用户忽略了保值率问题。随便算算,宋PLUS的市场保值率目前大概在60%上下波动,纯电车型里算不错了,但新推出的海洋系列车型首年贬值明显缓慢,尤其是智能化配置多的那批车型。车主换车成本差异,未来会不会造成人群分化?这点挺值得观察。
再聊点小细节。我这两天在街边修车摊看到,宋PLUS的电池模块从发热到老化的出现频率很低,修理工说:这货真耐造,50万公里还不成问题。虽然话说得豪气,但至少说明这车的供应链控制和R&D投入没白费。
你说,这么一看,宋PLUS的停产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或者,咱们应该更关心下一款比亚迪海洋车,会不会更符合用户需求,毕竟消费者买车,心里是先买信任和安全感的,不是吗?(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