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扎堆儿造人,估值逻辑已变,投资风向要改!

最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那些我们印象里天天琢磨怎么造汽车的公司,像是商量好了一样,突然都开始扎堆研究怎么“造人”了。

当然,这个“造人”不是科幻电影里那种,而是指制造和真人差不多高、能走能动的人形机器人。

从国外的特斯拉,到咱们国内的小鹏、小米、比亚迪这些响当当的品牌,一个个都投身到了这股热潮里。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好好地车不造了,怎么都跑去做机器人了?

车企扎堆儿造人,估值逻辑已变,投资风向要改!-有驾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难道说汽车行业的尽头,真的是造一个“铁人”出来吗?

这股风潮具体有多热,咱们可以从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说起。

小鹏汽车开了一场技术发布会,展示了他们最新的人形机器人,名叫IRON。

这个机器人一上台,迈开步子走路的样子,把在场的人都看呆了,因为实在是太像真人了,动作流畅自然,几乎看不出是机器。

结果,本该是掌声和赞美,网上却冒出了很多质疑的声音,说这肯定是找了个演员穿着道具表演的,不可能是真的机器人。

这可把小鹏汽车的董事长何小鹏给急坏了,他觉得这既是对他们技术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天大的误解。

为了证明清白,他在第二天的发布会上,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举动:当着所有媒体和观众的面,他拿起一把剪刀,直接剪开了机器人的裤腿。

随着布料被划开,露出来的不是人的皮肤和肌肉,而是闪着金属光泽的机械骨骼和各种线路,关节转动时还伴随着清晰的机械声。

何小鹏当时甚至有些哽咽,他说希望这是最后一次用这种方式来证明机器人就是它自己。

这个有点悲壮的场面,恰恰说明了现在的人形机器人技术,确实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足以以假乱真的新高度。

当然,不只是小鹏一家在这么干。

在大洋彼岸,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更是把他的机器人“擎天柱”当成了宝贝,时不时就在社交媒体上发视频,展示机器人的新技能,比如能稳稳地深蹲,能灵活地分拣工厂里的电池,甚至还能叠衣服。

马斯克不止一次公开表示,机器人才是特斯拉未来最了不起的产品,它的长期价值可能会远远超过现在的汽车业务。

这话一出,整个汽车行业都跟着震动了。

于是我们看到,广汽、一汽、奇瑞、宝马、现代等等,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主流车企,都通过各种方式挤进了人形机器人的赛道。

那么,这么多造车的企业,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看上机器人这块蛋糕呢?

其实,他们各自的打法和算盘还是不太一样的。

有一派属于“技术核心派”,代表就是特斯拉和小鹏。

车企扎堆儿造人,估值逻辑已变,投资风向要改!-有驾

他们认为,制造智能汽车和制造智能机器人的底层技术是相通的,很多东西可以直接拿来用。

比如,智能汽车用来识别路况的摄像头和雷达,可以当做机器人的眼睛;用来处理复杂路况的AI芯片和算法,可以当做机器人的大脑。

他们想把机器人当成和汽车一样重要的核心业务来发展,走的是一条最难但可能回报也最高的自主研发之路。

还有一派是“聪明合作派”,比如韩国的现代和德国的宝马。

他们觉得从零开始太慢,风险也大,不如直接花钱买技术或者找人合作。

现代汽车就干脆利落地收购了那家因为机器人会后空翻而闻名的波士顿动力公司,把顶尖技术和自己的生产能力结合起来。

宝马则是选择和一家机器人创业公司合作,先在自己的工厂里试用人形机器人,让它们帮忙搬运零件,先用起来再说。

最后还有一派,可以称之为“务实应用派”,咱们国内的奇瑞和比亚迪就是很好的例子。

他们不先去畅想遥远的未来,而是着眼于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

比如,奇瑞开发的机器人,最开始的角色定位是在4S店里当导购,帮助介绍产品、接待客人。

比亚迪更是实在,他们本身就是制造业巨头,工厂里有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所以他们研发的机器人主要是在自己的生产线上干活,比如搬运物料、检查设备。

这种从具体场景出发的思路,虽然听起来没那么炫酷,但却非常稳健。

说了这么多不同的玩法,我们还是要回到最核心的问题:为什么偏偏是车企,成了这波“造人”大潮的主力军?

这里面有三个关键原因。

首先,就像前面提到的,技术根源是相同的。

一辆高级别的智能电动汽车,其实就是一个装了四个轮子的机器人。

它需要感知、决策和控制,这套逻辑和人形机器人完全一样。

车企在过去十几年里投入了巨额资金和研发力量,在自动驾驶领域积累的技术,现在正好可以“降维打击”到机器人领域,这让它们有了天然的先发优势。

车企扎堆儿造人,估值逻辑已变,投资风向要改!-有驾

其次,是供应链的巨大优势。

这是车企最厉害的“杀手锏”。

一个机器人身上最贵的那些零件,比如激光雷达、AI芯片、高性能电机、电池等等,恰好也是智能汽车的核心部件。

车企每年采购这些零件的数量都是以百万甚至千万计的,巨大的采购量能把成本压到非常低。

有行业分析就指出,如果车企来造机器人,凭借它们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制造成本可能只有传统机器人公司的六成甚至更低。

成本一旦降下来,机器人就可能从昂贵的实验室玩具,变成普通工厂甚至家庭都能用得起的工具,这才是商业化的关键一步。

最后一点,是车企本身就为机器人提供了最直接、最明确的应用场景。

还有什么地方比汽车工厂更需要机器人呢?

那些重复、枯燥、甚至对人体有一定伤害的工位,简直就是为机器人量身定做的。

让机器人在自己的工厂里“实习”,既能解决生产问题,又能不断地测试和改进机器人,这是一个完美的闭环。

所以,当车企纷纷开始“造人”时,我们应该明白,他们的目标可能并不仅仅是多卖一个叫“机器人”的产品。

这背后,是一场深刻的商业逻辑变革。

过去,我们衡量一家车企的价值,主要看它一年卖了多少台车。

但在未来,衡量标准可能会变成,这家公司运营着多少个“智能体”。

智能汽车是在道路上移动的智能体,人形机器人则是在室内、工厂等非结构化环境里活动的智能体。

当这两种智能体结合起来,它们收集和处理的数据将覆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交通出行到生产生活。

这种全场景的数据能力,将构建起一个无比强大的智能生态,这才是这些公司真正想要的“护城河”。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就不难明白为什么马斯克会说机器人的价值将超过汽车了。

车企的终点,或许不是“造人”,而是成为未来智能世界的构建者和运营者。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人形机器人要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还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攻克,比如如何拥有像人手一样灵巧的操作能力,如何理解复杂的指令,以及如何确保绝对的安全。

但无论如何,一个由汽车企业引领的,从虚拟智能走向物理世界智能的新时代,已经拉开了序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