钥匙插进点火孔,仪表盘屏幕亮起一片蓝光。我低头扫了眼后视镜,停车场太空旷——不是那种都市里一位难求的热门地段,倒像是某个被遗忘的角落。日产探路者停在这里,有点像是现实版的“隐身衣”。18万的大七座SUV,本来应该是家庭主力军,结果落到这样的位置,和周围几台比亚迪、问界排排站着,显得格外安静,连阳光洒在机盖上都像怕打扰它一样。
同样的场景,放在十年前,大概率是另一番热闹。当年汉兰达上市,排队加价是家常便饭。现在日产探路者降到18万,别说加价,店里销售都快成了清库存的快递员了。不信你去店里晃一圈,销售小哥一听说是来看探路者的,绝对比你老丈人还热情。
配置不算差,全系七座布局,没给你来偷梁换柱那一套。2.0T+9AT的动力总成,可变压缩比,说起来比一般的日常家用车还要“黑科技”点。最大252马力也不含糊。就算天天拉着岳父、小舅子、表姐夫满车人跑高速,也不至于被后面豪爽的五菱抢了风头。百公里8.6L油耗,对一台5米1的大家伙算节制,油箱不会让你一口气加到肉疼。
底盘调校和隔音,在日系车里算良心。最低配都给了双层隔音玻璃,厂家的算盘算得猛烈:既然卖不出情怀,那就试试卖点安静。四驱系统不是噱头,真要带着全家去郊外泥地过一把越野瘾,底下也不是纸糊的。你要说用料厚道,确实没毛病。
但这就是问题了——现实讲究感知差异。一台车再怎么力求全面实用,拦不住市场“冷眼如刀”。主流消费者似乎已经在集体失忆:多少年前,日产还是“省油耐用落地香”专业户。如今,轩逸电动版惨兮兮,日产的存在感,比夏天漏水的空调还低。中控12.3英寸大屏、语音控制、AR导航,翻遍配置清单,怎么都不像偷工减料的货色,可一看比亚迪、问界的智能化体验,日产就像一个穿西装的老人闯进了电子游戏厅,规矩,但没人愿意上去搭一搭。
至于外观,日产的前脸是个一刀见血的问题。有人说像深夜桥底烤串摊的卡车前趴——稳重,是有,但潮流感没找到。尤其年轻人,买车就跟挑对象一样,先看有没有眼缘。不得不承认,探路者这脸摆明了“不上镜”。高配才有全景天窗,多少让喜欢“买大送亮”的买家皱眉。
说到底还是品牌号召力不够。我倒不急着怪国产新能源大浪拍岸,毕竟银河M9、问界M7销量飙升靠的是硬实力。这几年谁要是还幻想靠“情怀”卖车,应该是上世纪看多了岛国连续剧。汉兰达凭着多年市场口碑撑场面,消费者多了一层心理上的“保险”。日产探路者,只剩四驱、用料和优惠撑腰。品牌溢价一旦吃掉,价格再便宜,阻力依旧很大。
厂家跟经销商现在比谁更焦虑都难分高下。降价的药方一贴再贴,库存数字却死活下不去。顾客倒是不着急,降价幅度谁不爱呢?但问题是,贪了便宜却怕明天掉头又停产了——买一台车,最怕的就是“买着买着车没了,维修配件也没了”。
问得多,掏腰包的人却少。有朋友在4S店自嘲,说现在卖日产像发传单,“比路边的橙子还没人要”。不是车有致命毛病,而是消费者对燃油车信心下降,更要命的是,“品牌力下降造成的连锁反应”。即使日产把配置、用料、降价、动力都堆在台面上,还是比不上新势力的热搜话题和营销加持。这个市场,从来没给老实人太多机会。
小道消息说,以后日产要加强品牌年轻化,但这路子并不好走。你要是习惯走耐用、居家、安全的老路,想忽然就学会飙跑、耍帅,不闹个笑话都对不起自己这么多年“老实孩子”的人设。
当然,真从专业角度看,日产探路者不是坏车。空间、动力、油耗、配置厚道,不坑不骗。但市场和情感之间,总有一条肉眼无法看见的“护城河”。大部分人买车,用的是钱包,看的是脸面,考虑的却是品牌声望和对未来的信任值。
写到这,就像法医面对一具无名尸——死因是表面上的伤,真正的原因要剖开来,见骨见血才明白。这台日产大七座,也是表面上拼劲十足,实际却挡不住大浪淘沙。
所以这问题其实不只是日产一家的困境,也是整个传统燃油车品牌的集体宿醉。探路者到底行不行?专业的数据可以给你答案,但品牌、情感、市场预期这些无形的“证据”才是决定一辆车能不能成为爆款的关键。只是,经销商还会不会继续打折,日产会不会突然领悟出新时代的“流量密码”?—这些,可能没人能真说得准。
你觉得,一辆“比汉兰达还大、动力不赖、配置满当当的大七座,必须卖得这么惨”这道题,真的只用降价就能解出来吗?还是,这年头买车,早就已经不是一台车、一个品牌能决定的了?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