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豪车”这玩意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就像沙滩上的沙堡,迎着潮水说没就没了?老牌子们折腾几十年辛苦建立的服务网,说垮就垮,真的是市场变了?还是思路跟不上节奏了?
新疆喀什的奔驰4S店关门,南疆的奔驰车主以后保养得开1600公里去乌鲁木齐,这听得都让人胃疼。想当年,开辆奔驰可不得瑟?现在呢,不敢出远门,光修车都得跨越大半个新疆。你说奔驰在中国多少年,多少人心里的梦,它的堡垒也算齐全吧?结果就这么被中国的新能源车推着往沟里走。这种转折,到底是奔驰的落伍,还是中国品牌太猛?
更逗的还是smart这个老熟脸。本来是奔驰和吉利合伙做的新品牌,结果呢?今年七个月三款车加一块才卖出1.5万辆,这成绩单交给投资人恐怕要抱头痛哭了吧?原本说着要冲8万台的目标,现在只能缩水四成多,降到4.8万辆,保都保不住。你敢信,这数字居然还没去年保底喊的高。smart越来越像是吉利身上的一个拖油瓶,吉利今年高歌猛进,三百万辆冲着就上去了,smart却拖着小短腿,一瘸一拐。
谁之过?是奔驰,把设计弄得花里胡哨,让中国消费者不适应?还是吉利,技术上还欠点火候?其实最根本的,还是定位出了问题。smart本来就是小车,精致、灵巧、有性格。可自从那位老总易寒来了,不停地喊着“咱们得把smart做大!”你问问市场,谁真稀罕个大smart?一个品牌如果自己的招牌不要了,那还叫什么品牌?要大空间有吉利、比亚迪一堆家用车,谁非得买个放大号的精灵?
数据不会骗人。精灵#1卖得最好,2071辆,典型小车的定位,打不过合资巨头但也保本。等再大一点,精灵#3一个月只卖380辆,精灵#5只卖263辆。你把原本的小众品牌,强行“普及”,想拿掉特立独行却不知所措。市场一拳就把你打回原形。造车是门技术活儿,更是门心理学。谁能找到用户心里的痒点,谁才能活得长。可惜,smart这几年,没抓到点子上。
说到底,中国现在缺大车吗?谁家想买空间,七座SUV、超大MPV满大街都是,卷得一地鸡毛。smart这时候非要凑热闹,不是自己找抽么?本来你的小巧灵活,是品牌的独家记忆。偏要搞大成四不像,消费者凭啥买单?一个产品线,能不能专注一点,别自己把家底给冲淡了?
好在浪子回头金不换。smart现在终于明白过来,还是得靠小车续命,宣布两座小精灵再度归来。2026年,smart精灵#2横空出世,设计还喊上奔驰的新团队,虽然被网友戏称“剁椒鱼头”,但毕竟又有存在感了。说白了,这步棋下得对不对,先不评论,敢于承认自己的错,比一味嘴硬强多了。
不过让人奇怪的是,新车都在预热铺天盖地,易寒却不怎么吭声。你说这是营销还没到位,还是心里本来没底?这让我想起小鹏当年的逆转,易寒从小鹏离开,结果小鹏销量狂升,不得不说命运有点幽默。押宝在“剁椒鱼头”上,这口气能不能争回来?等着2026年见分晓吧。
再回头撸撸吉利,它和smart的关系,说句难听的,就像拖着一口古锅往上爬坡。吉利现在的打法,是真拼,不管油车还是新能源,一路都在寻求破局。三百万台的目标立在那里,是对自己和市场都极有信心的表现。它为什么能干大?一大堆原因,但最根本的,吉利起家时就靠精准产品定位和渠道扩张,懂得用中国市场的方式做生意。
服务这一块,吉利和奔驰是两种逻辑。奔驰靠大品牌,外表光鲜,其实在一些地方的网点撑不下去了,南疆就是活例子。吉利则死磕服务终端,不怕辛苦,就算小地方也不扔掉自己的用户。现在你说,谁家车主更安心?谁家的路能走得更远?到头来,还是要拼地气,拼速度,拼能不能拉近和用户的距离。
问题来了:中国市场变了吗?还是说,外国车企根本就没学会和中国人做朋友的方法?我的看法很简单,中国市场变了,但变化的背后,是中国用户需求变了。以前奔着“品牌光环”买车的主儿多,现在大家更实际,不差钱的也讲究体验和服务。“夹心层”就更精了,两三十万就能买到一堆配置爆表、服务到家的国产新能源,你让我再加钱买台冷冰冰的合资,心里不得嘀咕?
传统合资的壁垒被新能源打碎,不止是产品力的胜利,更是理念和时代的胜利。你想,十年前国产车还是“小破烂”,现在自主品牌下场,产品力、设计、智能化、售后服务太卷了,老外的优越感早就不值钱了。以前全球排队等奔驰、宝马,现在中国大爷选车的时候,也得看看到底给不给他方便过日子,不伺候好老百姓,你的品牌再牛也没用。
还有个特别现实的点——市场对“创新”的容忍周期越来越短,任何一个品牌,起势再猛也不能固步自封。smart其实挺典型,本来有点子,但聪明反被聪明误。品牌传承和产品创新,得有个权衡。太贪心,结果把自家老牌子都给搞丢了。
当然,一句“smart做大没错,只是时机选错”,也不是所有问题都能一笔带过。中国市场虽然大,但细分市场越来越卷,留给品牌的容错空间非常有限。老路不通,绕路再返,也未必能重拾辉煌。正如网友调侃的“剁椒鱼头”,笑归笑,也剩下点盼头,要见真章,还是看三年后的市场成绩。
最后,我想问一个问题,品牌真正给客户带来了什么?是炫耀的资本?是用车的安心?是服务的便利?还是革新的体验?当市场洪流席卷过来,没有一个低头认输的品牌能活下来,更不是喊几句新口号就能自救。中国车市这几年就像跑马圈地,风吹草低见牛羊,谁能适应变化,谁才有资格坐到最后。
smart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关于“自知之明”的故事。专注、找到独特价值,才有活路。合资品牌没落,就是输在太自恋,没把用户放在心上。新势力、老品牌谁笑到最后,全凭能不能踏踏实实为老百姓造好车,别净想着怎么让自己看着高大上。聪明人得用对小聪明,更得有点大智慧。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