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这个东西,讲真,越来越像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
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所谓“金九银十”开幕大戏里,所有人都摆出了一副“我很淡定,但你们快来买”的拧巴姿态。新闻里说,车企们国庆的促销力度收缩了,范围也变小了。什么理想、小鹏、两广丰田本田,搞了点活动,但仔细一算,最后到手也就便宜个两三千。
诶,这就很有意思了。两三千块钱,在一台十几二十万的车面前,算钱吗?那不叫降价,那叫“老板今天心情好,给你抹个零头”。
这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
是不装了,摊牌了。车企们用行动告诉你:我们现在不是不想降,是降不动了,或者说,不想在这个时间点用“自爆”的方式跟你玩儿了。
有专家出来分析,说是因为“反内卷”政策,因为碳酸锂价格回升,所以大家打价格战的空间小了。是是是,你说的都对,这些都是写在PPT第一页给投资人看的标准答案。
但真正的逻辑,从来都不在庙堂之上。真正的逻辑是,当下的汽车市场,已经不是简单的存量竞争,而是标准的黑暗森林闪电战。每个人都是猎人,也都是猎物。你死我活,才是唯一的法则。
之前的价格战是什么?是大家还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小米掀了桌上的蛋糕,比亚迪把桌子腿卸了一根。虽然难看,但大家起码还在一个餐厅里。
而现在所谓的“促销收缩”,根本不是大家和解了,要体面了。
恰恰相反,这是大战前最后的寂静。大家都在憋大招,都在把手里的子弹擦了又擦。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年底冲量和明年开年的战争,将不再是掀桌子,而是直接把整个餐厅给爆了。谁先动用战略级武器,谁就可能瞬间领先,也可能当场成盒。
所以你看到,销售们的话术都出奇的一致:“哥,明年新能源车要交5%的购置税了,现在买最划算。”
这话术,翻译过来就是:我们现在真的给不出太多优惠了,再优惠就要亏到姥姥家了,所以只好拿未来的政策来吓唬你。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消费心理学陷阱,用未来的“确定性损失”来对冲你当下的“决策犹豫”。
但问题是,钱包持有者们真的信吗?
江西那个事儿,简直就是一面完美的照妖镜。9月份,南昌宣布汽车置换补贴停了。然后呢?销售说,消息出来前三天,店里的人多到要加班加点开发票,卖了平时一个月都卖不动的量。消息落地后,店里瞬间门可罗雀,销售一个月卖16台车,10台是补贴结束前卖的,剩下20天,卖了6台。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所有的品牌光环、技术玄学、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在真金白银的补贴面前,都是花里胡哨。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而决定用户买不买单的关键,也不在于你的激光雷达有多少颗,而在于政府的补贴有多少个零。
我作为一个被各种消费主义陷阱坑过的中年人,对这种事儿早就麻了。什么叫“补贴退出影响很大”?那不叫影响,那叫釜底抽薪。你以为用户是来感受你的品牌文化的?别闹了,大家都是来薅羊毛的,羊没了,人自然就散了。
所以你看,大部分用户的决策逻辑其实非常朴素:你让我占便宜,你就是好兄弟;你不让我占便宜,你就是万恶的资本家。所谓的用户信仰,在奔驰、特斯拉这种品牌上或许还存在,那是品牌玄学,是买了之后需要自我催眠和维护信仰的。但对于大多数品牌来说,性价比就是唯一的信仰,优惠就是唯一的真主。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当你真的被一万块钱的优惠砸中过的时候,你就懂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把车市比作战场有点老套了,但讲真,除了修仙和打仗,我想不出别的词来形容这帮疯子了。
他们一边在营销上整活儿,把发布会开成演唱会,把CEO打造成网红;另一边又在成本上极限压缩,恨不得把门把手都换成压缩毛巾,沾水就变大。这种精神分裂的状态,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
现在专家们又出来预测了,说四季度车市会出现“翘尾”现象,能实现5%~10%的同比增长。
我信吗?我当然信。因为年底冲KPI是所有大公司的天性,经销商这些“前线炮灰”为了不被优化,必然会拿出压箱底的政策来搏命。
但这重要吗?
这不重要。因为一两个季度的起伏,根本改变不了整个战局的走向。真正的看点,永远在明年。当所有的政策红利都开始退潮,当所有人都发现不掀桌子自己就要被饿死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好戏开场。
到那个时候,你会看到各种匪夷所思的定价,各种背刺老用户的操作,各种CEO亲自下场互撕的魔幻场景。那将不再是竞争,那是一场盛大的、集体性的发疯。
所以,专家预测四季度销量会涨?是是是,你说的都对。但真正的赢家,永远是那些明年才买车的人。为什么?
因为明年会更卷,卷到你怀疑人生。
就问你怕不怕?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