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车主的纠结:从早期支持到等等党的醒悟
那台32.8万的理想ONE还停在车库。每次启动时,屏幕依然会亮起温馨的家人合影。只是如今路上遇见的L系列总让人恍惚——同样的设计语言,更低的入门价格。朋友上周刚提的L7,落地价比我的ONE还便宜两万。他不好意思地约饭,说请客赔罪。
这就是早期支持者的宿命吗?
三个月前去保养。展厅里的L9散发着新工艺的气息。销售热情地邀请试驾i8,说这是品牌最新力作。座椅更舒适,屏幕更流畅,智能驾驶更精准。确实心动。那个瞬间理解了为何有人不断追新。科技产品的迭代从不等人。
但经济形势让冲动回归理性。
回家打开手机,看到官方商城推送。79元的ONE模型正在促销。下单。三天后收到包裹。巴掌大小的复刻版,车门能开,漆面均匀。摆在书架上,竟比真车更让人心安。
等等党的胜利来得悄无声息。
这不是简单的价格问题。首批车主用真金白银支持初创企业闯过产能地狱。而今市场成熟,成本下降,后来者享受实惠理所应当。只是那份被时间稀释的情怀,依然会在深夜的车库里泛起微波。
老张上个月卖了ONE。换车时他说,就像告别老友。新车更好,但旧车承载着更多记忆。孩子在后座吃冰淇淋的污渍。全家自驾游的导航记录。疫情期间接送妻子产检的每个清晨。
这些无法标价。
最近听说理想准备为早期车主提供专属服务。不知真假。或许品牌终究记得那些在质疑声中率先按下订购键的人。或许不记得。
书桌上的模型在台灯下泛着光。它永远不会降价,不会换代,不会让我在保养时看见更新款的展车。79元买来的永恒,比三十多万的现实更持久。
这大概就是当代消费的黑色幽默。
我们追逐科技,却怀念不变。渴望创新,又恐惧迭代。在速度与停留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必修课。下次换车可能还会选理想。但会做个等等党。等到价格合适,等到技术稳定,等到——像这个模型一样——产品形态趋于定格。
毕竟,车是工具,也是伙伴。选择何时拥抱变化,与选择变化本身同样重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