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那种体验,时间突然变得黏糊糊的,像块化掉的牛皮糖,五分钟能拉伸成半小时那么长。
你没在搞哲学,你就是在坐火车,一趟叫K536的火车。
午夜,长沙站。
车厢里的空气,是没散干净的泡面味儿混着一股子说不清的疲惫。
我旁边的大哥打呼噜打到一半,把自己给呛醒了,迷迷糊糊地扒着窗户往外看,站台上白花花的灯光照得人发慌。
他咂了咂嘴,扭头问我:“兄弟,咋还在这儿?”
我瞅了眼手机,屏幕上显示我们已经在这儿趴了二十多分钟了。
大哥听完,啥也没说,叹了口气,翻身,继续跟周公约会去了。
就这声叹息,绝了,简直是这趟从深圳开往洛阳的绿皮车之旅的官方配乐。
这趟神奇的K536,全程一千八百多公里,票价两百出头,耗时近二十六个钟头。
但凡脑子正常点,手头稍微宽裕点的人,都会选择旁边那趟七个多小时就能到的高铁。
可现实是,这趟车永远不缺乘客,塞得满满当当。
为啥?
没别的原因,就因为它便宜。
这两百块钱,就是无数人从南国工厂回到中原老家的最短路径,虽然是以时间为代价。
这趟车最“上头”的地方,不是慢,是它慢得非常有仪式感。
它会在郴州、衡阳、长沙、襄阳这四个大站,雷打不动地给你安排上“超长中场休息”,短则二十三分钟,长则二十八分钟。
一开始你还挺纳闷,后来就懂了,这是“待避”,用大白话说就是——“让道”。
在京广线这段路上,我们的K536就像个在路边玩泥巴的小孩,只要远远瞅见那些叫“复兴号”的“高富帅”们要过来,就得赶紧抱着泥巴盆子退到一边,给人家让出宽敞的大道。
那一瞬间,你能真切地感受到啥叫铁路界的阶级固化。
人家风驰电掣,你原地罚站。
人家是时代的主角,你就是那个连句台词都没有的背景板。
你可能会觉得不爽,但车厢里的大多数人,早就习惯了。
门一开,烟民们“嗖”地一下就窜出去,在站台上围成一圈,就着惨白的灯光吞云吐雾,那表情,比谁都享受。
这二十分钟,仿佛是他们从艰辛生活中偷来的片刻喘息。
等列车晃晃悠悠地告别了京广线,一头扎进蜿蜒的焦柳铁路,画风就彻底变了。
窗外的风景不再是灯火通明的大城市,而是黑黢黢的山和望不到头的隧道。
这时候,你才感觉这趟车活过来了,它不再是那个处处让人的小媳妇,而成了这条山路上的王。
可就在你以为它要一展雄风的时候,襄阳站到了,又是一个结结实实的28分钟。
这次不光是让车了,更像是一次“大修”。
火车头要换,水要加满,连开车的师傅都得下去交个班。
这里是它征途中的一个分水岭,过了这儿,就离家不远了。
说真的,这趟车坐下来,磨的不是屁股,是性子。
它强行把你的生活节奏调到慢放,逼着你去看,去听,去感受那些在高铁上被一晃而过的真实。
你会听到邻座的哥们在算这个月加班费有多少,看到对面的大姐在跟视频里的孩子逗乐。
这些画面,又破又旧,但它有股子人味儿。
这趟车就像一个筛子,把所有对时间斤斤计较的人都筛了出去,剩下的,都是愿意用时间换空间,用等待换抵达的人。
它告诉你,这个国家不只有一种速度,在那些看不见的地方,有无数人正以我们无法想象的耐心,缓慢而坚定地活着。
所以啊,朋友,下回再碰到晚点、碰到长时间停车,别急着骂娘。
说不定,那就是生活想让你歇口气,看看风景呢。
你呢,有没有碰到过什么让你记忆深刻的“神仙”火车?
来,评论区里说道说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