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9万的帝豪,吉利为啥这么定价?这问题其实很有趣。朋友圈里炸开锅了,新一代帝豪刷屏,很多朋友都在讨论怎么搞的,限时6.89万起的价格,配上全面升级的配置,真是把合资车逼到墙角。你说,这次吉利是不是打了一场价格战?
咱们得从几方面看。这车在尺寸上至少比之前的帝豪大不少了。你如果去对比看,虽然官方说车长4815mm、宽1885mm,高1480mm(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这已经接近一些入门级B级车了。轴距更是拉长了105mm,达到2755mm。你知道嘛,空间这件事,买车不就是给家人多点自由?尤其是广东那边的家庭,孙子孙女也需要得舒舒服服。有人会说空间大,油耗也会变大吧?问题是,咱们国内少有别的事不谈,不能低的节奏,空间大也得考虑到实际使用。
我还记得那次跟朋友吃饭说车,他说别只看价格,要看配置和空间。但在十万块预算内,配置低、空间小的车几乎是标配。现在倒好,帝豪的1.5T+7速湿式双离合,最大133kW(我估算大概180匹马力),扭矩290N·m,这个数据,超出很多10万甚至更贵的合资车。你想想,几年前是为了省点油钱,大家还会考虑1.2T的发动机,这次直接上1.5T,动力都不用多想了。
换句话说,吉利的出手够狠。不仅动力配置拉满,科技配置也没有掉队。14.6英寸的大屏(别以为我不觉得大概也不算多大),配上Flyme Auto,跟你家手机的系统差不多,操作起来直觉。辅助驾驶方面,L2级别的配置也不是什么稀奇,但放在10万的车里,已经是豪华。这都不是过去10多年前那点功能的事。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会问,那合资车怎么办?我得说,这招其实挺典型:用更低的价格换取更优的配置,不就是用买摩托的钱买汽车的节奏?或者换句话说,所谓性价比就在这里体现了——你花得少,得到的用料、空间甚至科技都不少。
有人会说这是不是靠补贴或者策略促销?哎,别低估了。近年来,吉利在供应链上优化了不少。比方说,我和一个修理工聊天,他说这批车的零件,供应商压得很紧,产能也赶得快。其实供应链的博弈,大部分时候就像肚子里有货、快递能走得快,才能保证这个价格下来有利润。
供应链这个词,听起来好像很深奥,但其实跟你每天吃的菜香的菜差不多。如果零件不中断,价格相对稳定,厂商就可以让价格更实惠。不过这些原因也不全是免费午餐。我也觉得,吉利在研发上花的心血不少。从这代车型开始,很多设计都开始考虑好开、省心、耐用。
我还是有点小疑问:这次的配置升级是不是就意味着羊毛出在羊身上?还是说,车企很快就会通过节省成本变脸?这也让我想到,现在比拼的其实已不只是钱,更多是能耐和策略。
哦,对了,你有没有想过?这车的保值率会怎么样。毕竟我算了个心算,百公里成本大约在0.4元左右(油耗估算7L/百公里,4.5元/升,维护成本也不太高),未来想赚点差价,可能也不算难事。可问题是,车市的变化太快,合资进口车还是有它的底气——品牌认知度和服务体系。
我还会想,像我朋友说的,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价格和配置的结合,正好是‘风向标’?如果再降点,可能会冲击到谁?这个问题没法确定,但明显,国产车现在玩的不再是最便宜,而是差不多价位、高配。今年市场的趋势,也是消费者比以往更理性,不会再为品牌冒险。多用点成本花在哪,消费者都能感受到。
对了,有没有搞明白为什么吉利要专门调整帝豪这个型号?我猜,毕竟帝豪品牌的认知度在国内还算还不错,面对同价位的合资车型,在品质和空间上还能做文章。其实我一直觉得,国产车和合资车的战场很像两个朋友赌气比拼。以前是用一根筋硬拼价格,现在变成配置、空间、科技一站到位。这样一搏,说明国产车在转型更成熟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一直在琢磨,为什么这个时候会突然大幅度提升性价比。是不是有点像趁火打劫?或者说,是因为吉利觉得,不靠价格战,靠内容战更长远?反正我这神经,看到这些睿智的策略,心里其实挺佩服的。
而且,现在的家长司机们,越来越看重车的人生体验。空间、动力+科技,这三个点,才是真刀真枪的战场。我还记得那次,有个朋友问我,你觉得国产车配备这些,能不能撑得住十年?我也没敢保证,只能说别低估了,现在的车质量都不像以前那么闹心。
总结一下,这价格背后,隐藏的其实是一场细节争夺战。品质、空间、配置和成本,像三个脚趾,不能少。后续事情还在发展,市场新变化,说不好会不会哪天又出现惊喜。
你会不会觉得,这车到底能不能真干到十年?值得深思。毕竟,品牌精神还得时间检验。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