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亏之间的车企江湖,翻脸比翻书还快,广汽集团这半年可真是给大家上了一课。
谁能想到,去年还笑眯眯说业绩不错的广汽,今年直接把净利润数值拉到了负号区间。这不是开玩笑,从“赚钱的优等生”到“亏损新人”,只用了一年。
421.66亿元的营业收入,相比去年掉了快8%,有人说跌得还算温柔,“不跌个两位数都不算在车圈混”,可一看归属股东的净利润,嘿,这是个-25.38亿元,酸得人眉毛都皱起来。
这转折快得像是你早上刚点了一杯咖啡,结果一转头咖啡屋变成了清汤馆。
说来也怪,广汽这些年业务版图横着铺:汽车、摩托、零件、商贸、能源生态、国际金融,什么赛道都咬一口。
要说家底,不至于穷。
但盈亏变化,真就像广州天气——变化莫测,雨说来就来。
有意思的还不止是盈利状况这个事儿,咱再看管理层的报酬分配。
一群公司高管里,2024年大家还是有工资有奖金——总额到了2457万。
但重头戏来了,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次广汽集团的新掌门冯兴亚,去年压根没从公司领一分钱工资。
这事儿搁某些企业,早就成“情怀营销”了。
冯兴亚实际上2025年2月才正式上任,2024那会儿只看业务不领薪?
你说是自愿,还是规章?
难辨,反正他身上的头衔不少: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全系领头大管家。
履历一摞摞,硕士学位,全国人大代表,干了十几年,什么销售部副部长、副总、董事,一路晋升,全是写在简历上的勋章。
这回带队冲锋,但老板不领工资,底下人会不会更有压力?
不知道。
不领薪能否变成团队动力,还真得打个问号。
你说是清正廉洁的象征,还是苦衷之下的无奈之举?
网友们见招拆招,有说这是一种表率,有揣测是不是经济大环境影响,没人敢大张旗鼓分钱。
工资那事儿还挺公开,其他高管的报酬也全摆在桌面上:
原董事长曾庆洪去年挣了119万元,听起来还算稳。
财务口头的王丹拿到近196万,公司秘书刘祥能也有170多万进账。
所有数据都特意注明了“没有去关联方领钱”,意思就是大家的收入透明,不玩藏着掖着。
现在这年头,但凡是国企大厂,工资表都得晒一晒,让群众放心。“阳光工资”谁敢说不是好事?
再回头看公司派息政策。
有些股民其实很关心这个。
2024年不管利润怎么样,末期每10股派0.2元,中期每10股派0.3元,合共每股不到5分钱。
有的股民琢磨,这点分红是不是也打了个折?
其实广汽是相对有诚意的,中规中矩,分红还算有保持。
但大家的心思其实早就从“能分多少”变成“还能不能持续分”。
派息金额看着小,更多是稳定“队形”,别让市场担心“今年亏了,明年不分了”。
说白了,这就是维系投资者信心的套路。
能分一点是一点,亏了也要彰显“家底硬”,哪怕是蚊子腿,也不愿意让股民寒心。
公司的业务说起来可是全产业链闭环,什么板块都沾点。
这一套打法,正像网友评价:“汽车圈的拼盘大王”。
很多企业还做不起来一条龙,广汽已经搞上生态、能源、投资、金融,外加国际化。
有些人佩服,有些人担心,“摊子太大是不是也不好管理?”
看这半年业绩,不禁让人犯嘀咕,这闭环是不是圈住了自己?
车圈的生态,没那么容易打穿。
每块拼图都得能盈利,不然纸面上的产业链真成了拖后腿的“大圈子”。
说到亏损,行业压力那可是实打实的。
今年上半年,整个汽车行业都被风吹雨打。
造车新势力接二连三让利,传统车企也不得不跟风打折。
广汽呢,说是有主力车型,但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销量没啥亮眼突破。
新能源是块肥肉,但抢的人太多,广汽埃安虽说去年势头凶猛,现在碰到头部玩家内卷,也没那么容易绕开泥潭。
说到底,市场拼杀已经杀得你死我活,“卷”这词不再是夸张,比“真卷”本身更可怕。
有网友调侃:“去年是车企互晒销量,今年变成互晒亏损。”
扎心。
广汽这次由盈转亏,其实不止是自身经营问题,大环境压力也得背一锅。
说到大环境,国家政策倒是有在帮。
新能源补贴、新三板创新政策、出口可用优惠,整个行业都在等“政策春风”。
但能不能真沾上红利,只有企业自己知道。
过山车一样的半年业绩数据,说明一味靠政策不是长久之计。
有的企业靠补贴过活,一旦没有了,立马就偃旗息鼓。
广汽亏了这么多,未来能不能回来,考验的是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
拼的是研发,拼的是市场洞察。
行业“二八定律”谁都懂,大佬只剩头部几家,没两把刷子,连参与票都拿不到。
这时候再翻翻管理层薪资,就会觉得,一线的人拼忙,老板们工资调整也有点象征意味。
冯兴亚没领工资,是声东击西还是步步为营?谁知道呢。
更令人玩味的是企业领导层的换届。
新老交替,这在大公司都是敏感时刻。
新帅冯兴亚“零薪酬上阵”,既是姿态又是信号。
“新血”能不能带来新打法?
绩效刚落地,亏损数字冷不丁蹦出来,压力瞬间加满。
各路分析师都乐了,开始分析“广汽管理层是主动调整还是被选择?”
外界有种说法,“高层敢放下工资,外头就有信号。”
但咱们实在是没法凭空猜测,只按公告说话。
目前唯一能确定的是,冯兴亚身上牌子多、责任重。
没粮的新官,还得拿业绩给自己加粮。
这才是真剑走钢丝。
再说说广汽推的这些主流车型。
国产新能源,合资燃油,各有布局。
但技术更新太快,消费者迁徙速度更快。
网民说买车都像抢手机,“这个月刚买,下月推新款,老车瞬间成经典”。
广汽推新品,砸钱研发,最终是不是受市场欢迎?
不好说。
企业转型阵痛都已经是新常态,业绩有起伏成了行业“标配”。
股价和分红变成了投资者最直接的信号灯。
亏损这一爆,不只让市场哗然,也让外界盯准管理层,下步怎么玩?
目前只能说“耐心等待新打法”。
广汽这两年还在疯狂推进国际化。
出口市场说起来都是新增长极,但诸如东南亚、南美这种区域,接盘能力有限。
一来风险大,二来周期长,三来对技术和服务都比国内更苛刻。
拼盘式发展,好处是抗风险能力加强,坏处是有时容易“多头都饿着”。
如果国内发力不够,国外市场又难开,企业只会陷入“两边都照顾”的窘境。
有人说广汽能否突破困局,就看国际板块能不能像纸上承诺一样发力。
但这个问题未有答案,还在考验时间。
所有风风雨雨,最终都汇成一句话:车企的赚钱路越来越窄了。
大家都在看:广汽下半年有没有翻身机会?冯兴亚这位新船长,能不能带队出风头?
股民都拿着算盘等,业绩数据成了最直接的打分表。
企业本身也清楚,外界看的是“留得青山在,分红总会来”。
不管派息金额怎么变,只要还能分点利,市场就不会彻底失望。
亏了还能分,大家都是“精神股东”,真当退役大佬发红包那味了。
但真要保证长期稳定,归根结底还是得回归业务本身。
公司拼闭环,行业拼增长,新技术拼效率。
一句话,谁都不容易。
广汽这半年,虽说成绩不甚理想,但也算是给同行泼了盆冷水。
测试期才刚开启,谁都想进“阳光道”,但既要阳光,又得撑住雷雨。
世道如棋局,谁能笑到最后,还得看下盘棋够不够深。
广汽的亏损也许只是风暴中的一次巧合,或许是整个行业的“警钟”。
等风头过去,是不是柳暗花明,还有待下半年表现。
当下能说的,就是这赛道上的难题远没到终点。
冯兴亚领衔冲锋,大家盯着业绩,没人敢轻松。
接下来的几个月,公司会不会有新打法,分红能否继续稳定,都是悬而未决。
你怎么看广汽这次由盈转亏?
老板不领薪能否带来变革力量?
欢迎你丢下看法,车圈江湖需要每一个犀利的声音。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