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爆款难救全局,江淮汽车陷入转型与亏损双重困境

江淮汽车最近的气氛如果变成一场大型家庭聚会,应该就是:有喜事,但账本惨不忍睹,亲戚们都吃瓜看热闹,自己人满脸焦虑,场面混杂着热闹和鸡飞狗跳。

明星爆款难救全局,江淮汽车陷入转型与亏损双重困境-有驾

你看,和华为联姻造出来的尊界,刚上市头一个小时就被下了上千张订单,这战绩拉出来在朋友圈里炫,怎么都够得上“高光时刻”吧。

67天时间,一万台豪车,国产自主品牌里摸着良心夸都不为过。

这种速度,肯定不是随便哪个国产车厂随手就能实现的。

但冰冷的现实就是,江淮的大盘不买账。

看着自家明星产品大杀四方,但整条生产线销量整体下滑接近10%,新能源车的降幅更要命,过去七个月销量比去年少了三成多。

好不容易有个爆款,却救不活全家的局,怎么看都有种“独角戏嗨全场,收视率全靠一个人扛”的无力感。

单个车型的火爆,再拉不上大盘指标,账面就是一座大型黑洞。

有人说,这种反差和玩“慢羊羊收红包”差不多,一边手头捧着一把热乎的现金流,另一边钱包里窟窿越来越大,捂都捂不住,跑都跑不掉。

明星爆款难救全局,江淮汽车陷入转型与亏损双重困境-有驾

细抠一下财报细节,江淮的窘迫,比“月底吃土”还直观。

明星爆款难救全局,江淮汽车陷入转型与亏损双重困境-有驾

上半年亏了六个多亿,这还只是明面上的数。

扣去各种名目繁多的补贴,亏空只肥不瘦。

在中高端电动车市场红海狂卷的情况下,江淮还准备再融资三十来亿,讲真,普通人听到这里都得冒汗。

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交易所那边一拍桌子,这不,两百多页材料的问题劈头盖脸砸下来——你到底有没有能力搞定研发?

钱砸下去,未来能不能开花结果,大家心里都不敢打保票。

明星爆款难救全局,江淮汽车陷入转型与亏损双重困境-有驾

苦水一滩接一滩涌出来,最要命的还是手里的钱连转场都勉强。

别光盯着自家账本,跟“熟人联名”的合资项目也没少拖后腿。

单说去年的联营企业,那账目一摊,亏了二十个多亿,凑近看,绝大多数都是和大众合资的项目。

原本以为有个世界级大牌撑场,国内市场稳一只脚,怎么着都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吧。

可新产品一推出来,结果和想象不一样,销量骤然滑坡,市场太过拥挤。

明星爆款难救全局,江淮汽车陷入转型与亏损双重困境-有驾

业内专家也忍不住吐槽——大众安徽这牌子在中国的影响力,打不过南大众,北大众,光是名字辨识度就输在起跑线。

新车卖不动,竞争对手“围剿”你。

江淮在“夹缝里跳舞”,难度不是一般的高。

不止市场和对手,政策这道硬杠杠也没放松。

之前拿新能源补贴是理所当然,现在连这点慰藉都被收回去了。

政策收紧,江淮有十几个亿的新能源补贴款可能打水漂,这事你说糟不糟心?

企业本来以为“白捡的羊毛”,结果审核越来越严——有的车不达标,政府一查,三年时间就得记下十多个亿的“坏账减值”。

明星爆款难救全局,江淮汽车陷入转型与亏损双重困境-有驾

这些本来该到手的钱,活像钓鱼时突然跑掉的大鱼,钩上空空,心理落差得有多大只有当事人懂。

分摊到每年的财务报表,“回血”项一项都成了负分,拖了后腿不说,还一再恶化整体形象。

讲到这,还没完呢,研发这座“吞金兽”,永远胃口大开。

去年一年,江淮光砸到技术和造型开发的硬性支出就超过34亿。

乍一看这投入,不亚于豪门球队买球星,妥妥的大手笔。

但说到账面,套路也来了:有差不多一半没直接记为费用,而是被塞进了“资本化资产”这个黑箱。

懂点财技的都知道,这就是把一部分支出“藏起来”,让利润表看着没那么吓人。

表面数字被安抚了,实则真金白银一样花了一大把,利润照样不好看。

跟同行们一对比,上汽、比亚迪这些竞争对手的研发费占比都低得多。

行业内卷不说,经营效率也被拉开了差距。

更扎心的是,江淮乘用车业务简直成了“接连失利的小将”,全线滑坡。

单车均价从八万多跌到七万出头,这意味着利润空间越来越薄。

销量也从原本的几十万台直接降了几个台阶。

唯一能撑门面的商用车业务,再怎么贡献也郁闷:投资人、舆论关注的焦点早就转到轿车、SUV这块,结果这里正好“全军覆没”,可怜的存在感似乎都不到一个“追星女孩”的程度。

到这里你能体会一个字:难。

进可攻,退无路。

但江淮没有全盘躺平,依然押注高端电动车平台,豪言年产二十万辆。

打算盘的逻辑很简单,既然传统车型留不住人气,就期待一把电动车能翻盘。

只是翻开近期数据,七个月新能源乘用车只卖出去一万出头,这目标要完成,难度堪比“复读生考哈佛”,不是努力就成的事。

如果真像他们规划的,要让单一新车型做到年销七八万,赛道硬仗打起来,一手得有神操作,一手还得摸准政策风口。

明星爆款难救全局,江淮汽车陷入转型与亏损双重困境-有驾

但糟糕的是,与华为技术合作的“赛力斯问界”已经坐稳了C位,把最肥美的技术流量资源都揽入怀中。

江淮这支“后来者小队”,到底还能分几杯羹,谁也不敢轻易下注。

而且眼下烧钱烧出了巨坑,未来三年要补上四十三个亿的“资金窟窿”。

你说这数字有多刺眼,真是“看了让人睡不着觉”的典型。

眼下还在持续亏损,融资计划一再遭遇监管质疑。

这种状态下,要是再没有第二款爆品横空出世,失血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其实,江淮总盘子说到底,就是没逃开“中年危机”的宿命:传统阵地凋敝,转型方向悬而未决,市场红利见顶,竞争者如潮水般涌来。

市场中的蛋糕就那么大,人人抢得手都快抽筋,消费者的钱包掏的也越来越精明,品牌想要靠几个亮点撑起全局,难上加难。

再来看,大众项目的拖累、补贴变卦、研发苦撑这些核心矛盾,哪一个不是“外有饿狼,内有寄生虫”?

不光是江淮,一大票国产品牌这几年都在类似死局里折腾。

说到底,靠补贴续命、靠明星项目救场,这类短期的“强心针”都不是长久之计。

市场环境、政策风向、用户需求,哪边风吹,对企业都是实打实的“真心考验”。

回头想想,这些年谁不是一边苦练内功,一边祈祷下一个爆款降临?

智能电动车时代,技术升级的小马车一路狂奔,江淮若继续“一招鲜吃遍天”,那种美梦,该醒了。

要真想自救,关键还得自身硬气,造血能力强。

赌单一市场、把命系在爆款和补贴身上,这风险谁扛得住?

明星爆款难救全局,江淮汽车陷入转型与亏损双重困境-有驾

眼下这四十三亿大坑,不填不行。

但就算靠融资补一点进来,如果市场端不出彩,消费者不买单,最后还是烧钱无底洞。

那是不是江淮这家老牌汽车厂就彻底凉了?

其实话也不能说死。

工业大厂转型,本来就是条九曲十八弯的路,你看吉利、长城、人家也都走过苦日子。

跑步追风,有时慢一步,就得回炉重造。

江淮要活出“第二春”,怎么说都得有点创新和独有的胆略,别再指望“搭顺风车”或补贴续命。

能不能行?市面有这么多人盯着,看的是新创意、新技术,也看的是企业的真诚和靠谱度。

有高科技“顶在头”,但没有落地场景,一切都如空中楼阁。

日子再难,也不能让“花拳绣腿”蒙蔽自己,脚踏实地才有出头的那天。

所以,这一轮江淮危机,说到底也是整个行业共同面对的问卷。

能否在压力下,倒逼出真正的创新和转型,这才是真正的大考。

你觉得江淮还有机会吗?

是不是所有的老牌厂商都在为一个“科技自强梦”焦头烂额?

欢迎留言,说说你怎么看江淮和那些陷入雷区的车企,这窟窿,你会选择补还是等?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