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电动车和摩托车是“自由派”的代名词。它们悄然游走于城市的每一条神经丛,仿佛只要有一块空地,便能“见缝插针”地疾驰。到了9月,这场自由即将迎来考验。“双证”时代正式登场,“1牌2证3不带”的口号在街头巷尾回响。听起来复杂,其实用一句话就能概括——过去那种随手骑、小动作不断的日子,彻底宣告结束,官方要你每一次上路都堂堂正正、有据可查。
先说“1牌”,所有电动两轮车和摩托车都得高高挂上车牌。从电动自行车到电动三轮车,一律逃不过。这块牌照不仅是你车辆的身份证,还是城市秩序的门槛。以前吧,有人图省事,懒得搞正规流程,随便弄个临时牌;现在呢,临时号牌直接禁止上路。交警手中的罚单摩拳擦掌,等着“无牌勇士”掉进陷阱。罚款30元起步,还附赠扣车套餐,这时候你才会发现,规规矩矩办牌其实很划算。
继续说“2证”。第一个证——驾驶证。没错,就是你能否上路的“通行证”。不同车辆有不同门槛:电动轻便摩托考F证,电动摩托E证,电动三轮摩托D证。没证上路?恭喜你,官府会让你瞬间明白什么叫法不容情:300元罚款、车辆拖移,再加15天以内的小黑屋体验。这跟以前“人车合一,只要心勇就上”的情怀,最后都以“局里见”收尾。
第二个证就是行驶证。这东西看起来不起眼,其实分量十足。它确切标注着你的车辆型号、车架号、注册信息,让每一部电动车的来历都清清楚楚。像陕西榆林、福建龙岩这种地方,已提前预演新规,电动自行车没行驶证想上路?免谈。别小瞧这本证件,“出生证明”跟随你每一次出行,不带就等着被查,车主只盼望不要在路口遇上下班高峰的交警。
至于“3不带”,那是劝你收收“小聪明”。首先,不装后尾支架。很多车主自作聪明加装各种外挂,比如后架、拖斗、外形变动,想解决一点生活难题。结果刚出门就遇上交警,罚款50至300元,还要眼睁睁看着自己“魔改”的成果被拆掉。浙江那些地方早下手为强,车主们已经在朋友圈集体“晒罚单”。
其次,不装遮雨棚和挡风被。有人爱讲“万一风雨交加”,其实这些加装物不仅违法,更像为自己和他人预备一次意外。遮雨棚影响风阻,挡风被限制操作。这些操作其实并不抬高你的安全分,只能抬高执法部门的罚单额度,上路被查当场拆除,拒不改正就抓你现行。
第三,不超员搭载。以往让孩子、亲朋好友前座后座一起“摩的”是人情味;目前则是违法。电动自行车后座最多只容许搭一个12岁(江苏地区16岁)的孩子。电轻摩彻底禁止带人,电摩顶多加一个成年人,货运三轮车想载人就得认罚。超载不仅摧毁制动性能,遇“突发状况”事故概率直线上升。警告、罚款、扣分齐飞,连最后的脸面都留不下来。非机动车警告加二十元,机动车则直接按最高标准处理。
总之,“双证”时代就是一道分水岭。以前,城市交通是万马奔腾,各自为政;如今,一切都奔着秩序而去。有人说新规太严,其实,社会大厦从不靠小聪明和“自我感觉良好”支撑。法规背后是安全,每一条规则都是用无数事故和教训织成的密网。电动车和摩托车主们,最好的做法不是吐槽,而是主动学习新规、备案、考证、办牌、保管好行驶证。甩掉侥幸心理,从此将“合法”和“安全”拴在座椅上。毕竟,再自由的风,也该有方向。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