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说,想想传祺从2008年才开始到刚也就15年出头。相比长安那个成立于1862年的老前辈,这差距确实有点新锐科技感。但这不就像年轻人追潮流一样,虽说起步晚,拼命追赶,市场上的反应也差强人意——甚至跟老牌比起来,能抢占的份额挺有限的。
传祺底子还是真打了底的。底盘用的那台阿尔法罗密欧1966平台,哇,别小看。这平台虽然在欧洲车里偷笑,传祺用在自己车上反倒稳妥得很。这不由得让我琢磨,研发团队是不是付出了不少心血,虽然没有直接对外标榜,但这个硬核其实挺能看出来的。
说到品牌,我发现,像比亚迪、奇瑞,那都是90年代后期、00年代初开始发力的。比亚迪1995年成立,那个时候国内还在迷茫要不要走进口路线,能硬挺到这里,真不容易。而奇瑞摸爬滚打了个几年之后,硬是用走自主路线占了点市场。
而长城,虽说是1984年成立的,但一直是硬派越野的代名词。哈弗算是他的新宠,自主SUV的代表,价格亲民,性能还挺实打实。长城这个名字,早在80年代就开始承载国产车自强不息的梦想。
这市场尤其激烈,我前阵子翻了下最新数据显示,国内前十品牌的成立时间跨度从1862年的老长安,到2013年哈弗刚出头。品牌的老辣和新锐,都是战场上的兵器。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说回来,最近我特别留意到广汽传祺的产品线,尤其是向往M8宗师这个版本。它的价格我估算在二十万出头——这个价格对于一个配备华为鸿蒙和乾崑驾驶辅助的MPV来说,真的挺诚意的。
我记得上次跟朋友的销售小哥聊,他语气很自豪:这款车,配置不输合资的豪华车,价格还比他们便宜。可我心里在想,配置和价格的这个对应关系,还真得看用车场景。很多朋友喜欢那种买得起,用得顺手的感觉,但油耗、保值率这些还得糊弄糊弄。
对比别的品牌,像哈弗,虽然也能算自主硬汉,但它们的底盘其实是用的德系技术改的,底盘表现虽然不错,但用料和调教,与传祺的阿尔法平台比,总有差距。更别说,比亚迪腾势D9,虽然主打纯电,但加入混动阵营后,车内电子架构感受变化大。这种架构升级,我个人觉得比纯性能的提升还要实在一点。
哦,差点忘了,向往M8宗师还迈出了智能座舱的新步伐。全景泊车,双地图融合,刚才翻了下笔记,甚至还新增了一块园区导航功能。真想象着开车在繁忙的城市里,按个按钮,360度全景,尤其在狭窄车位里,是否真能帮上大忙?不过这东西未必每次都管用,也挺折磨人的。
我还蛮好奇,这个全景泊车到底是不是纯算法拼出来的?还是硬件下足了功夫。毕竟,传祺的安全矩阵和智能系统,保证未来在路上,车的反应能跟人似的快。这也是我在试驾中,感受到的点——乘坐感确实智能化了不少。
(这段先按下不表)回头想想,国产车发展道路其实挺像逆风破浪。最初的造车梦很多都是靠拼硬件撑起来。当年奇瑞用老平台改造——其实就是在模仿韩系、日系车的基础上,试图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而传祺、比亚迪们,这些新势力虽说起步晚,但都在拼技术看齐国货。
你会不会觉得,品牌积淀其实挺重要?横跨百年,长安、红旗、老牌王者,虽然他们中间也有过瓶颈期,但毕竟底子厚。换句话说,要是没有深厚的底层基因,新锐怎么能撑得住长远?
(这边又跑题了,不好意思)但这个市场变化可真快。去年我问过一位修理工:你觉得哪款车最难修?他笑着说:哈弗吧,比亚迪也不错,电子结构复杂得很。我心里猜测,智能越多,修理成本也在水涨船高。不得不说,车厂在这个方向上也在试图降低维修成本。我估算,未来三五年,智能系统的门槛还会降一些。
对了,很多成败也在于渠道。虽然我不是卖车的,但实话说,那些深耕三线四线城市的品牌,反而活得比一线豪华品牌更稳。贵的不一定用得好,性价比和服务才是硬道理。
(留个悬念吧)我在想,比如说,百公里油耗这个指标,传祺的插混大约在6-8L之间,跟一些合资的纯油车比,优势还算明显。但这个优势能维持多久?现在市场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纯电车是不是也逐渐成为未来的主角?这个问题,留给你们猜吧。
未来谁能真正吃下性价比和科技感这两块蛋糕,还真不好说。你怎么看?是不是还期待这些老牌新锐们能带来什么惊喜?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