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汽车工厂会被中国车抢跑出局吗?这个问题不再是猜测,而成了厂方会议室里的噩梦。 咨询机构 AlixPartners 最新报告指出,欧美市场疲软,再加上比亚迪等中国品牌强势扩张,未来可能有多家欧洲整车厂面临停产甚至关闭的命运。
现实很刺眼。 现在整个欧洲大陆的工厂平均产能利用率只有约55%。
当产能低于75%时,利润就开始被吞噬。 某些集团情况更严重。
Stellantis 在欧洲的产能利用率被估算在45%左右,几乎处于亏损临界线。 AlixPartners 德国负责人 Fabian Piontek 提醒,未来几年中国品牌可能会抢走欧洲市场 100万到200万辆的销量空间。
按他们的推算,2025年中国车在欧市场或达5%,到2030年甚至可能逼近10%。 关厂不是按下暂停键那么简单。
关闭一家拥有上万人岗位的大厂,需要和工会、监管层进行长时间博弈。 估算显示,停掉一座一万名员工的工厂,直接成本可能高达约15亿欧元,整个收尾过程可能耗时1到3年。
就算像大众这样的巨头,也曾花了数月才与劳工代表达成节约成本的协议,最终放弃在德国首次关厂的计划,改为通过裁员与减产来“软着陆”。 数据能说明问题。 欧洲新车交付量在2024年仅微增0.9%,大约为1300万辆。
AlixPartners 认为,如果到2030年中国车在欧年销量达到200万辆,等于额外释放出相当于约8座工厂的产能。 这对已经偏低利用率的欧洲工厂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这场变局的背后,存在制度阻力。 德国的大企业监事会里,劳工代表握有相当话语权,很多关厂决策很难一锤定音。
企业管理层要证明确实别无选择,才能争取到关闭权。 AlixPartners 的负责人 Tom Gellrich 用“漫长”来形容这个过程,确实贴切。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冲击也带来机会。 欧洲厂商如果不守旧,就得更快拥抱电动化、供应链本土化和平台化制造。
当前的窘况迫使他们放下“传统制造至上”的心态,转而寻求效率和创新。 比亚迪、上汽名爵等中国品牌的进入,某种程度上相当于给欧洲车企上了一课:市场不等人。
不少消费者还在观望。 有人担心利好是价格更低的进口电动汽车;有人担心本地就业会被侵蚀。
这两种担忧都有现实基础。 政策层面和企业层面怎样调和,是接下来数年最关键的博弈点。
政策如果只保护旧产业,可能阻碍必要的升级;如果放任市场冲击,又会引发社会问题。 结尾要说一句现实的话:工厂并非只能关或开。
转型、合资、技术引进、产品再定位,都是可能的出路。 欧洲车企还有时间,但不多。
你认为欧洲车厂该怎样应对中国品牌的冲击?留下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