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卡斯特的一天。清晨,阳光刚洒在兰卡斯特的街头,古勒莫在工厂车间做着最后的流程检查。他是比亚迪电动大巴厂的“老伙计”了,12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草地;如今,厂区的六个大车间噪音匀匀,800多名工人忙碌间隙,聊的多是工资、孩子、家里事儿。这片工厂仿佛是兰卡斯特心脏的另一种跳动节奏。最近工厂内的气氛变得不同寻常,“听说要加税了!”这种传言从仓储区传到装配线。古勒莫心里明白,这不是普通关税,而是美国针对比亚迪电动大巴的“精准狙击”。这一刀扎的,是他们的饭碗。
再看美国政府的政策变动。你知道吗?从2025年11月开始,美国突然决定对进口公交大巴加征10%的关税,连比亚迪在加州本土生产的大巴都被划成“进口”。这简直就像你家后院种出来的菜,还得交个“外地费”才能吃。从表面政策是针对“进口”;实际上,就是冲着中国来的。这座工厂扎根美国12年,百分百本土化生产,上千名当地人依赖它生计。即便如此,美国政策还是毫不留情地往上加了一刀。
突然升级的关税政策背后,是美国新能源产业的焦虑心态。比亚迪的大巴已经占据了全美60%的纯电动市场,连羚羊谷那边都开着比亚迪大巴上下跑,说这几年公交成本省了一半,每辆车还能每天省190升柴油。可美国本地车企呢?就拿电动大巴领域来说,那是迟迟跟不上趟,还整天怨呼政府不帮忙。
你可能不太了解这些双重标准吧。表面是“减少进口依赖”,可实际政策却不公平得离谱。比亚迪的“北美亲儿子”工厂被定义为“进口”,墨西哥的卡车却被网开一面;美国政府给自家特斯拉疯狂砸补贴——高达340亿美元,而比亚迪的补贴呢?才37亿美元,连后者的零头都不到。却常常被描述成“靠补贴竞争”,这一来一回间,不禁让人叹口气:这“赖倒别人家东西抢不过”式的逻辑,真是丢人呐。
政策歧视带来什么?是普通吃瓜民众的直接付出。公交公司成本涨了,要么咱们得掏更多的票价,要么公交线路被砍,结果还是纳税人倒霉。你不坐公交也一样,家门口街上车子排队加油的景象可能会越来越夸张。换句话说,政策打压中企,看似反制中国,但最终埋单的,还是美国人自己。
但咱们回头看看比亚迪的表现,明显不是坐以待毙。比亚迪新能源巴士早就出口到了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就比如英国吧,去年采购的电动大巴里,中国造的占了32%。美国要设关税墙?行但技术能力和市场认可,可不是光靠建个税墙就能挡得住的。眼下,美国是在新能源上的竞争中,试图掩盖自己短板、拖延他人脚步。但这么多年过去,比亚迪为什么能抗住舆论、政策的压力,依然冲劲十足?答案很简单:东西好,市场就放不开手。
想起这么些年,美国针对中国新能源企业的招数。2019年,瞎扯“国家安全”理由,禁止联邦资金购买中国巴士;2025年,又将比亚迪工厂的产出划成“进口”。可政策再花样百出,又能拿中国制造怎么办?比亚迪不是单枪匹马,而是全球化的产物,它们在全球范围合作、创新、进步,做到了造车这样的大事。
说个题外话。美国这种保护自己企业的套路,跟给娃裹棉铺垫差不多。时间长了,没经历竞争的本土车企,还是学不会技术进步的本质。反过来看那些“扎进市场深海里”的企业,比如比亚迪,一路碰壁又一路爬出来的技术韧性,那才是真正的产业优势。
这场关税风波的本质是:有竞争,自然有焦虑。可靠政策筑墙不能解决问题,美国本土车企真正需要的,是用技术创新跑赢市场,而不是一味躲在政策保护伞后。产业发展的未来属于那些敢拼技术、敢跑全球化的玩家,比亚迪的故事答案早已写明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