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前,长龙排得如同春运火车站的队伍,女子望着电量告急的显示屏,终于忍不住崩溃。这可不是什么偶像剧里的煽情场景,而是今年国庆假期,无数新能源车主真实的“充电噩梦”。一段视频的刷屏,将这场高速服务区里的新能源囧途推到了舆论前台,也让人挠头:电动车,这究竟是未来的希望,还是当下的烦恼?
先说那段视频,感同身受的大有人在。一位女子为了充电耗费了3小时,行程被折腾得不像样,“下午到了服务区,天黑还没充上。”话里头尽是无奈。这还算好的,有车主拿着60号排队单,耗了6个小时才轮上充电头;更夸张的是,有人直接“眼一闭睡过去”,醒来发现还得继续排队。这排队的长度都够高速服务区服务员编一套年终总结了。
这些难堪场面背后,不少人心态直接崩了。甚至有车主因争抢充电位大打出手,一度上演“充电版荒野大镖客”,而这根本原因却不难找到:充电桩呢?别光顾着卖车,补给站这基础设施也得跟上!新能源车销量蹭蹭往上涨,基建却像落跑的新郎官,这婚怎么结得成?
更扎心的数据是,超过三成的纯电车主表示后悔买了新能源车,更鲜明地反映出不少消费者从满怀期待变成了满腹牢骚。想想买车时的豪言壮志:“节能环保,绿色出行”,再对照出行的窘境,仿佛深深上了一课:再省的油钱,也无法抵消掉排队的时间和充电的烦恼。
归根到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词。一线城市充电桩相对充裕,但三四线城市仿佛舍不得掏这份心思。不光少,该修的有些还“不修边幅”,坏了没人理,调查一下,是个人见人烦的“爷桩”——你跪着求它都不管用。而宣传的“快充效率”,也像减肥广告里的承诺,只有在实验室里才靠谱,实际场景分分钟让你明白广告的“水分”。
所以,车主们不禁发问:买车时的梦想呢?当然,行业内也有一些小小的希望曙光,比如移动充电机器人,听起来就像陪魔法师旅行的小助手,虽然技术拽,但普及还有得等;又或者以后真的可以边行驶边充电,不过,实验室研究总有点像《黑镜》里的未来科幻剧,现实感和实用度还需时间检验。
其实不是没人思考解决办法。甘肃敦当高速的百公里充电快充圈,新投运后效果还不错,这类“密集补给”模式让人觉得靠谱。不过话说回来,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决策部门和车企必须联手,从规划到落实一步到位。如果买车就像入坑,那新能源车的普及是不是走得太急了?
当你看高速服务区燃油车在旁边淡定加满油离开,电动车车主却还在那里排队排得生无可恋,这对比足够刺激。不过,这本应该是场出行革命,为什么现在变成了续航焦虑的全民狂欢?难道这条新能源之路,就真的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谁来定义车轮上的美好时代,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好好想一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