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的大新闻,真是让人看了五味杂陈。
咱们普通老百姓可能都还记得,十几二十年前,谁家要是能开上一辆本田车,那可是相当有面子的事儿。
什么思域、雅阁、CR-V,听着就感觉高级,那句“买发动机送车”的玩笑话,更是把本田的技术捧上了天。
可谁能想到,风水轮流转,这才没几年,这个曾经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的日本汽车巨头,竟然被逼得喊出了“公司正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这样的话。
这话不是别人说的,是东风本田的一把手潘建新在内部会议上讲的,听着就让人心里一紧。
一个曾经的神话,怎么说不行就不行了呢?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值得咱们好好聊聊。
咱们先不凭感觉,先看看数据,数字是最不会撒谎的。
就说今年7月份,本田在中国总共就卖了4万5千辆车。
这个数字可能听着还行,但得有对比。
就在五年前的同一个月,本田一个月能卖将近20万辆。
这么一算,销量直接少了八成,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下滑了,简直就是从山顶上直接掉到了山谷底。
而且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本田在中国的销量已经连续五年都在往下掉了。
这就像一个人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病根儿已经很深了。
所以,当人家公司领导说出“再掉下去就完了”这种话的时候,真不是在吓唬人,而是眼瞅着就要掉下悬崖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以前那个让大家挤破头都想买的本田,究竟是哪一步走错了,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呢?
要说清楚这事儿,就得先聊聊本田以前的“看家本领”。
过去咱们买车,最看重啥?
省油、耐用、开个几年卖掉还值钱。
本田正好就把这三点做到了极致。
尤其是省油,在那个油价不断上涨的年代,这简直就是最大的卖点。
为了这个优点,大家甚至可以忍受它的一些毛病,比如车开快了噪音大得像开拖拉机,车里面的塑料感特别强,摸哪儿都硬邦邦的,配置也低得可怜。
但那时候,大家觉得划算,毕竟每天都能省下实实在在的油钱。
可是,现在时代彻底变了。
中国自己的汽车品牌,在新能源这条新路上,一下子就超车了。
当比亚迪这些国产品牌,把纯电动车的价格打到了十万块钱以下,甚至七八万块钱的时候,本田那点省油的优势,一下子就变得特别尴尬。
你算一笔账,开本田的混动车,跑一公里可能要花三四毛钱的油钱,你觉得已经很省了。
可你邻居开个国产纯电车,在家里充电的话,一公里的电费可能还不到一毛钱。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比较了。
当你的核心优势在别人那里已经不算什么的时候,你那些原来大家能忍的缺点,就变得格外刺眼了。
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苦练了一辈子金钟罩铁布衫,结果人家直接用枪了,你再能抗揍也没用了。
这就牵扯出了一个更要命的问题:技术和观念上的落后。
这已经不单单是车上少个配置那么简单了,而是整个造车思路都跟不上趟了。
现在的年轻人买车,跟咱们以前完全不一样,他们买车就像买一部智能手机。
你还在跟他们吹你的发动机技术有多牛,多么稳定,人家关心的是你这车的中控大屏够不够大,系统流不流畅,能不能像手机一样语音控制,有没有酷炫的自动驾驶功能。
咱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你拿着十万块钱的预算去买车。
你先走进本田的4S店,销售员很热情地跟你说:“先生,我们这车发动机是‘地球梦’,技术成熟,特别省油!” 你坐进车里,摸着硬塑料的方向盘,看着那个比你手机屏幕还小、分辨率还模糊的中控屏,想连个手机导航都费劲。
你问有没有倒车影像,销售说高配车型才有,或者您得另外加钱装。
你再问有没有自动泊车,销售可能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
然后你出门右转,进了隔壁的比亚迪或者零跑的店。
人家销售二话不说,直接让你体验。
你对着车喊一声“你好,我想听首歌”,音乐就响起来了。
在停车场,你只需要按一个键,车子自己就能找到车位,稳稳当当地停进去。
你花同样的钱,甚至更少的钱,买到的是全景天窗、360度摄像头、车上K歌系统,还能用手机App提前打开车里的空调。
这种体验上的巨大差别,是任何“省油”的宣传都无法弥补的。
这就好比你还在用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老人机,自豪它特别耐摔,而身边的人早就用上了智能手机,看视频、玩游戏、移动办公,无所不能。
本田的问题就在于,它还以为中国的消费者停留在“有台车能遮风挡雨就行”的阶段,它低估了中国市场的变化速度和消费者对科技体验的渴望。
这种落后,也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而是整个公司体系的僵化。
日本企业向来以流程严谨著称,但这在中国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里,就成了致命的缺点。
一个针对中国市场的小小改动,可能要报到日本总部,开好几次会,等审批流程走完,大半年都过去了,那时候中国的汽车市场可能已经变天了。
当我们的国产品牌能做到一个星期就给车机系统进行一次在线升级(OTA),修复问题、增加新功能时,本田推出一款全新车型的周期还是按“年”来计算。
他们也尝试推出了几款纯电动车,但市场反应很冷淡,很多人都说那感觉就像是把原来的油车发动机拿掉,硬塞进去一个电池,也就是所谓的“油改电”,续航里程不实在,智能化体验更是一塌糊涂,跟国产新能源车完全没法比。
最能感受到这种寒意的,还是站在第一线的汽车销售们。
以前卖本田,那是要加价还要排队的,销售根本不愁卖。
现在呢,车子堆在仓库里卖不掉,每个月完不成任务,经销商自己还要往里贴钱,压力巨大。
很多4S店的销售员,私底下都在帮着卖国产的新能源车,因为卖一台国产电动车的提成,比辛辛苦苦卖掉三台本田车挣得还多。
你想想,连自己家的兵都开始帮着“敌人”卖东西了,这仗还怎么打得赢?
有些经销商实在撑不住了,已经悄悄地把店盘出去,准备转行去做新能源汽车了。
这说明,从市场的最末端,大家已经用脚投了票,对本田的未来失去了信心。
所以,本田今天遇到的困境,其实也是所有传统燃油车巨头在中国市场面临的共同难题。
他们曾经是规则的制定者,舒舒服服地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享受着品牌光环带来的好处。
但他们忘了,市场永远是向前走的,消费者也是会进步的。
当中国品牌抓住了新能源和智能化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实现了弯道超车,无论是技术、设计还是服务,都越来越得到认可的时候,这些曾经的巨人如果还抱着老一套不放,不能勇敢地革自己的命,那么被市场淘汰,可能真的只是时间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