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境汽车任命刘嘉铭掌舵,以体系化实力开启智能出行新篇章

最近汽车圈最热闹的新闻是什么?不是某款新车续航破千,也不是哪个品牌又降价促销,而是启境汽车宣布由刘嘉铭出任首席执行官。说实话,当我看到冯兴亚亲手递上聘书、徐直军送上写着“必胜锦囊”的画面时,心里咯噔一下——这可不是走个过场,这是广汽和华为两大巨头在下一盘大棋。一个新品牌,两位行业大佬同台站台,这阵仗,你敢说不重要?

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有点怀疑的。这些年我们见过太多“强强联合”的发布会,口号喊得震天响,结果产品交付拖沓、系统卡顿、售后找不到人……最后消费者买单的,不是车,是情怀。所以,启境这一局,到底是技术兑现的开始,还是又一场品牌秀?直到我深入了解了刘嘉铭这个人,才觉得,这次可能真的不一样

启境汽车任命刘嘉铭掌舵,以体系化实力开启智能出行新篇章-有驾

刘嘉铭是谁?他在广汽干了25年,从产品规划到渠道改革,从汉兰达到凯美瑞,他都亲手操盘过。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不是那种只会画PPT的“空降高管”,而是真正在一线摸爬滚打、知道一辆车从图纸到用户手里要经历多少坑的“老炮儿”。更关键的是,他曾主导广汽的“构造改革”,这说明他不仅懂产品,更懂如何在复杂的体系内推动变革——而这,恰恰是启境这种“广汽制造+华为智能”深度融合模式最需要的能力。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一边是传统车企严谨但略显僵化的制造流程,一边是科技公司敏捷但追求极致的软件迭代节奏。这两个节奏怎么合拍?如果造车像写代码一样天天OTA,生产线能受得了吗?反过来,如果软件更新像等新车换代一样慢,用户能忍吗?刘嘉铭的价值,就在于他可能是那个能把“造车”和“造智能终端”两种节奏调和起来的人

再来看启境的基因。它不是简单的“华为Inside”,也不是广汽的又一款油改电。它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广汽负责整车平台、供应链、制造和渠道,华为提供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算法和生态整合能力。这种合作模式,理论上能规避“贴牌”或“技术堆砌”的陷阱,把硬件的稳定性和软件的先进性拧成一股绳。

启境汽车任命刘嘉铭掌舵,以体系化实力开启智能出行新篇章-有驾

但问题来了:技术再强,用户感知不到,等于零。你告诉我这车有L3级自动驾驶,但上下班高峰期不敢用,遇到复杂路口还得自己接管,那这功能是不是就成了摆设?你告诉我座舱系统有多流畅,但语音识别老是听错指令,导航总在关键时刻卡住,那“智能”二字岂不成了讽刺?所以,启境真正的挑战,不是技术有没有,而是能不能让用户“每天用得明白、用得安心”

我身边就有活生生的例子。朋友小李去年买了某新势力的车,宣传时说智能系统年底上线,结果拖了三个月,提车后发现售后网点少得可怜,换个电池要等一周。最后他直接退购了事。这种伤痛,消费者不会轻易忘记。所以,我对启境的期待,从来不只是“首款车什么时候发布”,而是首批用户的交付体验怎么样、OTA更新是不是按时兑现、售后网络能不能跟上

启境汽车任命刘嘉铭掌舵,以体系化实力开启智能出行新篇章-有驾

我们不妨拿启境未来的主力车型,跟目前市场上的两位“选手”比一比。一个是理想L系列,优点是家庭用户定位清晰,增程没有续航焦虑,服务体验也不错;但缺点也很明显——纯电平台的智能化潜力受限,且华为技术深度参与的车型还没真正交锋。另一个是问界M9,华为技术拉满,智能座舱和智驾体验确实领先;但作为“华为智选”模式的产物,它在整车调校和长期品牌运营上,仍需更多验证。

相比之下,启境的定位更像一个“集大成者”:它既有广汽多年积累的整车功底,又有华为顶尖的智能化能力,再加上刘嘉铭这样懂体系、懂变革的掌舵人,它的目标显然不是做“又一款智能电动车”,而是打造一个真正有体系化竞争力的高端智能出行品牌

那么,作为消费者,我们该怎么看启境?我的建议是:别急着下单,先当个“观察者”。关注它的首款车实测表现,尤其是复杂路况下的智驾稳定性;看看首批车主的论坛反馈,哪怕是一句“空调出风不顺”都值得留意;问清楚电池质保政策、OTA更新频率,甚至售后网点的布局规划。因为一辆好车,不只是发布会PPT上的参数堆砌,而是三年、五年后,你依然愿意开着它出门的那份踏实感

启境汽车任命刘嘉铭掌舵,以体系化实力开启智能出行新篇章-有驾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启境这一局,是豪赌还是远见?刘嘉铭的上任,是形式大于内容,还是真能带领这个新品牌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技术可以追赶,资本可以烧,但用户的信任,只能一点一滴地积累。启境能不能做到?时间会给出答案。但至少现在,它已经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找对了那个能把“可能”变成“现实”的人。

启境汽车任命刘嘉铭掌舵,以体系化实力开启智能出行新篇章-有驾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现在正考虑买一台高端智能电动车,你会愿意成为启境的首批车主,还是选择再等等看?技术、价格、服务,你最看重哪一点?欢迎聊聊你的想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