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纪元ET上市24小时1.8万订单,城市NOA打开率73%:这届车主为什么敢松开方向盘?

星纪元ET上市24小时1.8万订单,城市NOA打开率73%:这届车主为什么敢松开方向盘?

上海南北高架早高峰,测试车被加塞27次,系统没触发一次急刹。后排女乘客全程在补口红,手都没抖。旁边人工驾驶的车,27次加塞里急刹了11次,后座手机掉地上的概率45%。这不是演习,是地平线和采埃孚那套城市领航系统跑出来的数据。横向加速度控制在0.15g以内,俯仰角变化不到1.2度——这个精度,老司机开20年也未必摸得到门道。

朋友上周提了台星纪元ET,我坐副驾刚系上安全带,他就松开方向盘掏手机。车自己拐进主路,遇到出租车强行并线也不慌,稳稳当当开了6公里多。下车后他说:“高速NOA我都不敢开,这玩意儿在市区居然比我自己开还靠谱。”

后来我翻了下数据,发现他不是个例。这套系统上市头24小时订单破1.8万辆,73%的人试驾时主动打开了城市NOA——高速NOA的打开率才58%。这个反差挺有意思,说明市区场景的智驾接受度反而更高了。销售端反馈,用户最上瘾的是下班晚高峰那段6.5公里零接管体验,路上有3个无保护左转、2个连续红绿灯加塞、1辆外卖车逆行。试驾专员说,他们把这段路做成暗线体验,不提前告知,结果70%用户下车第一句话是“比我自己开还稳”。

功耗90瓦,海南40度跑8小时风扇没转

征程6B这颗芯片标的是560 TOPS算力,数字不算特别惊艳,但功耗只有90瓦。市面上主流方案大概155瓦,夏天车里散热风扇呼呼响,后备箱还得占8升空间装设备。

有个工程师私下透露过细节,他们在海南琼海40度高温下连跑8小时城市路段,车内分贝仪始终没超过38分贝——风扇压根没启动。这种设计的好处很实在:主机厂省了散热系统成本,用户多出来的行李空间能多放两箱水。有时候技术这东西,实用比炫酷管用。

11颗摄像头,100米外认出纸箱子

这套系统没装激光雷达,全靠11个摄像头、5个毫米波和12个超声波撑着。前面两颗800万像素单目,视场角120度,据说能在100米外识别路面上30厘米见方的纸箱。

去年9月苏州暴雨测试,无路灯路段车速60公里,系统准确避开了一辆横穿的黑色电动车,AEB触发时速度差只有2.3公里——车里水杯基本没晃。现场工程师开玩笑:“激光雷达卖4万,我们镜头模组800块,省的钱够换套真皮座椅。”

这话半开玩笑,但背后逻辑值得琢磨:视觉方案成熟度上来后,成本优势就显现了。当然也有代价,纯视觉对算法要求更高,尤其夜间和恶劣天气。不过从实测效果看,这条路可能走通了。

提前300毫秒预判,人做不到这精度

真正让我觉得这系统有门道的,是它处理加塞的方式。内部测试日志显示,上海南北高架那27次加塞场景,系统通过“时空联合博弈”算法提前300毫秒预判旁车意图,纵向加速度控制在-0.8m/s²以内,横向不超过0.15g。

车内陀螺仪数据显示,俯仰角变化不到1.2度。对比人类驾驶员同样路段,27次加塞里11次急刹超过-2.5m/s²,后排乘客手机掉落率45%。有用户留言:“以前坐我老公开的车容易晕,现在他用城市NOA我能在后座涂口红。”

这种体验上的细节,可能比参数更能说明问题。300毫秒的预判窗口,人的反应速度大概在500到700毫秒之间,这个差距就是舒适度的来源。

地库记1.2公里路线,车自己下去停

还有个功能挺实用。车库里没GPS信号,系统靠纯视觉和轮速记住从地面到地下三层的路径,最长能记1.2公里、18个弯道、3段15%坡度的螺旋坡道。第二次进车库入口,人下车走了,车以不到10公里时速复现路径,4分半泊进车位,定位误差小于5厘米。

这事儿的价值在于,不用每天在车库绕18圈找车位了。尤其老旧小区地下停车场,坡陡弯急没灯,人开着都费劲,让车自己去反而省心。采埃孚技术发布会演示过一次,媒体调侃:“以后买年卡车位不用每天绕圈了,车在下面自己跑,我在电梯口刷短视频。”

整套系统1.48万,主机厂毛利还有18%

供应链数据显示,这套系统BOM成本1.48万元。征程6B芯片单颗采购价490美元,11颗摄像头总成本810块,5个毫米波加12个超声波打包520元。星纪元ET指导价18.98万起,城市NOA选装包1.2万,奇瑞内部人士透露毛利率能保持18%。

横向对比下:某进口品牌FSD选装6.4万,某国产品牌AD Max选装2.8万。这套系统直接把价格打到“白菜价”区间。便宜不代表差,关键看体验和成本结构是否合理。比华为ADS 2.0的2.4万元低38%,靠的就是芯片价格下来了。

L3测试牌照到手,2026年或许能脱手

去年10月20日,地平线和采埃孚联合拿到上海嘉定区发的国内首张L3级城市公开道路测试牌照,允许在37.8平方公里范围内脱手测试,限速80公里。测试阶段事故责任主体是系统提供方。

这个进展意义挺大。2026年量产装车后,用户开启L3发生事故,责任主体可能是主机厂和供应商,不是驾驶员。脱手不罚款不扣分,保险理赔有了模板,城市L3商业化最后一道坎算是松动了。具体落地还得看政策推进,但至少方向明确了。

3000车主夜间传数据,每月领200块

地平线去年7月搞了个“城市共创”计划,招募3000名车主开影子模式,夜间自动上传传感器原始数据,每人每月200块红包。4个月收了1.2亿公里城市工况,相当于全国城市道路跑3遍。

数据清洗后新增1.7万个Corner Case,包括外卖车逆行、出租车强行掉头、夜市塑料布飘到路面这些常见但麻烦的情况。算法团队用这些数据做增量训练,把无保护左转成功率从92.3%提到97.6%,迭代周期从季度压到月度。有车主调侃:“每天上下班顺路挣200块,比跑滴滴划算。”

这种模式挺聪明,用户贡献数据,系统优化体验,正向循环。数据质量和规模上去了,算法进化速度自然快。关键是用户还能拿钱,参与感强。

能耗12.3度对13.2度,一年省400公里续航

上海市区早高峰100公里环线测试,同一台车、同一司机,城市NOA能耗12.3度,人工驾驶13.2度,省了7%。原因在于系统提前预判红绿灯,减少刹停46次;匀速段电机工作点始终落在MAP图高效区;下坡能量回收比例提升18%。

按年均城市通勤1.5万公里算,能省105度电,相当于多跑400公里。以上海低谷电价0.33元一度,一年省35块钱。用户笑称:“不多,但够免费跑趟天津吃煎饼果子。”

智驾不只是解放双手,连能耗管理都比人精细。这个逻辑有点意思——机器不会情绪化踩油门,也不会忘记能量回收,日积月累下来差距就显出来了。

采埃孚苏州产线,年产100万套返销欧洲

采埃孚去年8月投了12亿在苏州工业园区建“三合一”产线,把镜头模组、域控焊接、整机测试整合在一条流水线上,单件生产节拍55秒,年产能100万套,其中60%返销欧洲。

产线核心设备国产化率92%,贴片机东莞的,气密检测仪深圳的,只有高精度AA校准设备从德国进。内部人士透露:“同样产线,德国建造成本2.1亿欧元,苏州只要0.9亿欧元,人工加物流省一半,欧洲车企排队来中国拿货。”

这事儿背后的意义,可能比一套智驾系统本身更值得琢磨。供应链优势不只体现在成本上,交付速度、产能弹性、本地化响应,这些都是竞争力。

73%的打开率背后,是技术成熟度和用户信任度的双重提升。城市智驾这事儿,可能真到了从“能用”到“好用”的节点。至于值不值得花这一万多选装,开几次市区早高峰大概就有数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