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看到本田中国4月销量这个数字,我第一反应是:真有点不敢信。43689辆,同比暴跌40.8%,环比还掉了两成多,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简直是“跌冒烟了”。要知道,当年的本田可是“国民神车”的代名词,雅阁、思域、CR-V,哪一款不是路上的“钉子户”?现在倒好,销量直接来了个“天塌了”级别的下滑,老车主看了估计都得“气的蹦起来”。
可现实就是这么打脸。以前是“上头”的代名词,现在却有点“劝退”的意思了。这背后到底发生了啥?是本田不行了,还是市场变了?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家曾经的合资巨头,如今到底在走什么路。
先说燃油车这块,那真是一个“老咕噜棒子”的典型。你看看现在的雅阁、皓影、CR-V,虽然底子还在,开起来还是那个味儿,可设计、智能化、配置升级,支棱起来的速度明显慢了半拍。隔壁丰田搞了TNGA,日产推了V-motion,本田这边呢?设计语言还是“万年不变”,内饰塑料感还是那么强,车机系统反应慢得像蜗牛。你说消费者能不跑吗?现在年轻人买车,谁还只看三大件?人家要的是颜值、要的是智能、要的是“出片利器”的感觉,你一个中控屏还是“老年机”水平,怎么让人“上头”?
更关键的是,电动化转型这块,本田的动作简直像在“散步”。人家比亚迪早就“顶呱呱”了,特斯拉也牢牢占据高端市场,连新势力都卷得飞起,本田才慢悠悠推出纯电车型P7和S7。19.99万起售,听着挺香?可一个月就降价6万,这操作直接把品牌形象“打脸”到地底下去了。消费者心里得犯嘀咕:这车是不是卖不动了?是不是成本压得不行?早买早吃亏?这种“真香”变“劝退”的节奏,谁还敢轻易下手?
咱们拿P7和S7跟对手比比。特斯拉Model 3,那可是电动轿跑的“老前辈”,操控、自动驾驶、品牌力都是顶流。百公里加速快得飞起,OTA升级玩得飞转,车机流畅得像手机。但缺点也明显,内饰太“毛坯房”,舒适性一般,维修保养贵。比亚迪海豹呢?刀片电池安全性“顶呱呱”,动力系统成熟,配置堆得高,性价比“真香”。可品牌力还是差了点,开出去没特斯拉那么“走路摇头晃脑”。
再看本田P7/S7,定位中型纯电SUV,空间表现不错,底盘调校有本田一贯的扎实感,车辆悬挂系统调得偏舒适,过坑过坎滤震挺到位。可一进车里,那车机系统,反应慢半拍,UI设计也老气,跟比亚迪的DiLink比,简直是上个时代的产物。L2级辅助驾驶功能也有,但逻辑不够聪明,变道辅助总让人捏把汗。三电技术方面,续航实测打折不算太狠,但充电速度和热管理,跟一线水平还是有差距。
你说它没亮点?那倒不至于。本田的“驾驶玩具”基因还在,转向手感细腻,车身响应积极,开起来还是有乐趣的。车辆底盘设计低重心,过弯稳当,这点比很多新势力“船感”强。可问题是,现在消费者买电车,第一考虑的真是驾驶乐趣吗?多数人更关心续航、充电、智能化、空间,驾驶反而是次要的。本田这波,有点像在用燃油车的思路做电动车,结果就是“四不像”。
再看看整个市场。燃油经济性越来越被重视,可本田的混动技术,虽然i-MMD系统省油是出了名的,但在插电混动(PHEV)领域,响应速度又慢了。比亚迪DM-i一出,直接把“油老虎”的帽子甩给了对手,油耗低到离谱,还能绿牌上路。本田这边,PHEV车型少,价格还高,竞争力直接被“按在地上摩擦”。
安全性这块,本田一向是强项。车辆动态稳定控制系统调校成熟,车身刚性不错,碰撞测试成绩大多优秀。可现在消费者除了看碰撞,更看重主动安全。比如自动刹车、盲点监测这些,本田的系统虽然有,但灵敏度和识别率,跟特斯拉的Autopilot、小鹏的XNGP比,还是差了口气。同样是L2级,用起来的体验差了一大截。
说到底,本田现在的问题,不是产品力突然崩了,而是转型太慢,节奏没踩准。当市场已经从“开得省”转向“开得爽”、“开得聪明”时,它还在优化发动机的热效率。当别人都在拼智能座舱、拼辅助驾驶时,它推出的电动车,内饰和车机却像是“老咕噜棒子”换了个壳。
当然,本田也不是没希望。新发布的“烨”品牌GT轿跑,造型确实“上桌第一个动筷”的级别,溜背设计、贯穿灯带,终于有点“灯厂”的意思了。如果能把这个设计语言和智能化水平下放到P7/S7上,再把价格策略定得更稳一些,或许还能扳回一城。
可问题是,留给本田的时间不多了。消费者的心一旦“凉了”,再想“上头”可就难了。曾经的“国民神车”,现在却要面对销量“跌冒烟了”的尴尬,你说这算不算一种“打脸”?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这样的本田,你还愿意买单吗?面对Model 3的科技感、海豹的性价比,你会怎么选?你觉得这个车怎么样?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喜欢那个车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