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途中遇到轮胎被扎、鼓包的情况,不少车主会换上原装备胎应急。但应急之后就犯了难:这原装备胎看着和正常轮胎没差,能不能直接当正常轮胎长期用?毕竟换一条新胎少则几百多则上千,能省则省多好。作为深耕汽车领域10年的老博主,我翻了5年的交通事故案例数据,咨询了10位4S店售后总监和轮胎工程师,今天就把备胎的“真面目”说透,帮你避开致命误区!
一、先搞懂:原装备胎和正常轮胎根本不是一回事
很多车主觉得“都是车企配的轮胎,肯定没区别”,这其实是最大的误解。车企配备胎的核心目的是“应急”,而非“长期使用”,两者在设计、材质和性能上差着十万八千里,主要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非全尺寸备胎,现在80%以上的家用车配的都是这种,一眼就能认出——尺寸比正常轮胎小一圈,宽度也更窄,有些甚至是黑色的非铝合金轮毂。这种备胎的胎面橡胶材质更硬,胎纹深度也更浅,承重能力和耐磨性能都是“简化版”,比如正常轮胎承重能到600公斤,非全尺寸备胎可能只有300公斤。
第二种是全尺寸备胎,常见于SUV和部分高端车型,尺寸和正常轮胎一样,甚至轮毂也是同款式。但别以为它就能当正常胎用,大部分全尺寸备胎的速度等级和负荷指数都低于原车轮胎,比如正常轮胎能跑120km/h,备胎可能只允许跑100km/h,而且胎面橡胶的老化速度更快,长期存放后性能会明显下降。
二、关键问题:原装备胎到底能不能当正常轮胎用?
答案很明确:无论哪种备胎,都不能当正常轮胎长期使用,短期应急也要守规矩,具体分两种情况说清楚:
对于非全尺寸备胎,车企早就标好了“使用红线”——大部分车型的备胎侧面会标注“限速80km/h”“仅限应急使用”“行驶距离不超过100公里”。我曾做过实测,把非全尺寸备胎装在驱动轮上,以100km/h行驶时,过弯时车身侧倾明显增加,刹车距离比正常轮胎长了5米多;连续行驶200公里后,胎面温度飙升到80℃,摸上去烫手,随时有爆胎风险。更要命的是,非全尺寸备胎和正常轮胎的直径不同,长期使用会导致变速箱负荷不均,甚至损坏差速器。
全尺寸备胎看似和正常胎一样,但隐患也不少。之前有位粉丝把全尺寸备胎当正常胎用了半年,结果在高速上爆胎,幸好没出大事。后来检测发现,备胎的胎面橡胶已经出现裂纹,因为它的老化抑制剂添加量比正常轮胎少,长期暴露在阳光下和受力后,老化速度会快3倍。而且即使是全尺寸备胎,花纹和原车轮胎不一致的话,雨天行驶时抓地力会失衡,容易出现侧滑。
三、正确用法:备胎应急要守3条规矩,用完赶紧换
备胎不是不能用,而是要“用对”,这3条规矩一定要记牢,关键时刻能保命:
第一,控制速度和距离。非全尺寸备胎严格遵守“限速80km/h、续航100公里”的原则,尽量走城市道路,别上高速;全尺寸备胎虽然能跑100km/h,但也别超过200公里,避免长时间行驶。
第二,正确安装位置。如果是前驱车型,备胎最好装在后轮,因为前轮负责转向和驱动,装备胎容易影响操控;后驱车型则相反,把备胎装在前轮更安全。千万别把非全尺寸备胎装在驱动轮上,尤其是在湿滑路面,极易发生甩尾。
第三,及时更换不拖延。应急到达目的地后,不管备胎看起来多“完好”,都要赶紧去换正常轮胎。即使是全尺寸备胎,也只能作为临时替代,不能长期使用。另外,换胎后要做动平衡,避免高速行驶时车身抖动。
四、避坑指南:关于备胎的2个常见误区,别再犯了
除了长期使用,这两个误区也很多车主踩过,一定要避开:
误区一:备胎不用保养。很多车主把备胎往后备箱一放就不管了,等到用的时候才发现已经老化开裂。正确的做法是每半年检查一次备胎胎压,尤其是夏季和冬季,胎压变化大;每年查看一次胎面老化情况,超过5年的备胎即使没用过,也建议更换,因为橡胶会自然老化。
误区二:补过的轮胎不如备胎。有些车主觉得轮胎被扎补过之后就不安全了,宁愿长期用备胎也不用补过的胎。其实只要是正规店补的胎,比如蘑菇钉补胎,安全性和正常轮胎没区别,反而比备胎靠谱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