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夜,成都的灯火噼噼啪啪,街道没什么车,反倒是酒店门口排了不少,都是按着“展车”标识的货车——也许车比人急,等着先扎进明天的展馆。这一幕,配合着远处还在反复检查的工作人员身影,告诉你临阵磨刀的焦虑堆到最后连夜都不舍得睡。中国汽车高纬对话,明日开启。几千辆车各自带着自己的梦想与焦虑,摩拳擦掌,准备一头扎进名为“高纬度”的红海。
如果你是车企老总,面对今年的市场,会不会也偷偷在办公室后门点上一根烟?1090.1万辆的零售成绩写在报表上,说起来仿佛有点喜气,但真正从数据背后钻出来的,不是欢呼,而是近乎生理性的疲惫。表面上中国车市热闹,实际上“智驾战”“流量战”“价格战”轮番上阵,大家都像被雨点砸透的秋裤,不敢懈怠,也不敢乱动,毕竟下一步就是谁最后撑不住了。
这些年在行业里摸爬滚打,见过不少证据链:销售数据、用户画像、产品缺陷、直播带货,哪一样都能画上一条趋势线,但画出来的都是“你追我赶难分胜负”。同质化竞争像是车圈版的双胞胎谜案,明明是奔着差异化去的风口,最后大家看的还是价格标签上的小数点。这一年“价格战”已经成了通用语,就像交警查车时那句“请出示您的行驶证”,一遍遍在新闻里报到:新能源的冲击、燃油的应战、国产的厮杀、豪华的被动,谁也没法绕着走。
奔驰CEO也说了句大实话:“如同绞肉机”。我只能感慨,汽车行业戏太多,哪天出个版本更新提示,内容是“版本绞肉机题库已上线”。你能拼多久,得看肉有多厚。
看似从价格到智能的跃迁,是在往“高纬”的台阶窜——但其实,智能化竞争的门槛,没有哪个品牌真能说自己已经到顶了。中国电动百人会的报告说得很明白,9到20万价格区间的NOA正在普及,预计明年底渗透率能到20%。这个数字,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算少。本质上是“智驾”真正大规模走向市场之前的一次小试牛刀。技术门槛还在涨,砸钱的速度还在加快,甚至研发自研已经变成了奢侈品——只要能补智能短板,不管你是找Momenta还是拉着华为、大疆,反正就是先把“能用”的智驾拎出来。
这种做法,趋同化在肉眼可见地蔓延:你家的NOA和我家的NOA,最终用户到底能分得清谁“更聪明”吗?难。最后全员智能,最后全员价格战。你不敢沉下去持续自研,急于上车刷新品,聪明劲头用成了“更快上市、更低价格”,结果就是研发周期一缩再缩,测试少做几个,一车新问题就能跑遍论坛:电池掉电,玻璃自爆,屏幕进水,软件BUG。跟法医做案子差不多,最终都得在“成本与品质”夹缝间找答案。
比“质量战”更有意思的,是流量战。科技大厂入场之后,业态翻天,生态被打乱,你刚搞明白某个“热搜冠军”怎么算,就发现小米和华为已经卷进来了。他们不是来救场的,是来重塑流量分配和产品话语权的。在这种打法下,“品牌独特性”成了奢侈品,你想要“破维创新”?难度堪比DNA指纹比对——一堆都拼着做“差异化”,其实最后都在刷“场景化体验”。每个车企都发誓要打破合围,其实大家都被合围了。
媒体在这个行业里,有些人觉得是“看热闹”,有些人觉得是“搅局者”——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实际上是“信息物流员”,把一手消息按时搬到读者眼前,偶尔做点行业投射。毕竟做久了,见过太多“黑天鹅事件”,甚至有时候很清楚,所谓的行业“推进者”也只能推进一点点,更多时候和车企一起绕圈,偶尔互相取暖。汽象自媒体联合会,我们说是“行业谏言者”,倒也不是乱吹牛,这几年做了不少选题,也见证过不少新秀一夜变老炮,老炮又一夜变传说。
明天就是中国汽车高纬对话。行业高管、媒体人、行业观察者都会到场,聊的其实还是那几个“老大难”:内卷怎么破、智能化何为真实创新、价格战向何处去、流量战会不会毁掉行业底线。会场反馈一向激烈,意见分歧也一向大。大家都明白,行业机遇背后,是集体焦虑,也是集体押注。每个车企想要独特,每个产品想要“不一样”,这其实不容易。破局,不是嘴上说了三遍就能真的出现。
成都车展马上开锣,120家车企,1000余展车,一堆“汽车人”要在西部国际博览城续一晚,媒体全员上阵,MCN和矩阵都来凑热闹。这么大阵仗下,谁是赢家?真不好说。去年喊声最大的品牌,今年可能连展台都不敢多铺;去年还在自嘲“咸鱼翻身”的新势力,可能明天就成了焦点。今年,这个行业实在是太“黑色幽默”了,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大家状态都跟今晚的路灯一样,心里亮,脸色不甚阳光。
如果让我做个结尾,不太能给出什么坚定判断。高纬竞争也好,价格战也罢,所有赛道最后都变成了“谁能熬到明年春天”。中国车市,是不是该找一种新的“突破姿势”,还是继续做完一轮又一轮的拼杀?还是说,行业的健康发展,本质上就是在无数次循环中找出“合理的疲惫点”?
成都见——如果下一个行业变革的真相就在一盘火锅几杯啤酒之后,请务必提醒我:别再问,今天你更看好哪个品牌?倒是有没有什么你还期待的答案?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