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奇怪现象:跑了一趟500公里的高速后,才知道电车和油车的3个区别,体验差距明显,真后悔!

今年上半年,纯电市场的渗透率已经冲到36.2%,这个数据摆在那,谁都没办法无视。可你要说高速充电桩的覆盖率才65%,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现实和理想的差距,真不是车企宣传里那种“想去哪就去哪”。我自己上周末刚跑了趟北京济南的往返510公里,油车和电车轮着开,这一圈下来,脑子里剩下的只有后悔两个字,体验差距真是比想象中大得多!本来还觉得纯电800V平台出来了,再加上国家电网快充均价1.8元/度,是不是已经和油车能正面对刚了?其实跑一圈才知道,没那么简单。

发现一个奇怪现象:跑了一趟500公里的高速后,才知道电车和油车的3个区别,体验差距明显,真后悔!-有驾
图片

先给大家报个账,这次92号汽油全国均价7.9元/升,我那台2.0T油车实测油耗6.7L/100km,这500公里下来一共烧了265元。电车这边,电耗16kWh/100km,总共补了80度电,花了144元,差价121元,平均每公里能省下0.24元。有人调侃说省下的钱只能买两杯拿铁,这话听着糙,但算账一看,确实也不是天差地别那种。油车全程加油停了6分钟,电车两次快充加起来38分钟,光时间成本就让人头皮发麻。热评区里有个老哥直接说:“我不差这点钱,差的是孩子在车里等得要疯。”这话说得直接,现实就是这样。

发现一个奇怪现象:跑了一趟500公里的高速后,才知道电车和油车的3个区别,体验差距明显,真后悔!-有驾
图片

续航方面,电车官方给到710公里,实际高速120巡航后只剩520公里,缩水27%。油车表显780公里,跑完还剩110公里,这种稳定性就是让人踏实。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电车必须得提前锁好桩点,掐着电量进站,每一步都得精打细算。而油车就随心所欲,看见加油站就能补能,完全不带犹豫。这时候有人就要反驳:“800V平台15分钟补电300公里,还纠结啥?”但问题是支持4C的大功率桩只占12%,节假日排队那叫一个常态,根本不是你想象的“到哪都能充”。有老司机说“拿少数超充体验当普遍感受,就是耍流氓”,这话虽然不太客气,但一点不假。现实就是这么骨感。

发现一个奇怪现象:跑了一趟500公里的高速后,才知道电车和油车的3个区别,体验差距明显,真后悔!-有驾
图片

体验维度也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点。这趟我全程开着NOA领航,自动跟车、变道覆盖了80%里程,手腕上智能表记录心率均值比油车段低了15bpm,疲劳指数下降27%。说实话,这才像二十一世纪的车。可一旦速度上130km/h,风噪直接飙到68dB,油车还能稳在66dB。还有就是长下坡动能回收介入太猛,副驾朋友直接喊“你这刹车是不是坏了?”油车的声浪线性,减速逻辑更符合肌肉记忆,传统驾控党的理由全都在这些细节里摆着。

现在厂家给出的方案基本都是“快充+大电池”,像小鹏G6用上800V硅碳电池,15分钟补300公里,问界M9直接塞了100度宁德电池在底盘里,拼尽全力了,也可以说彻底豁出去了!但根据官方规划,今年全国计划新增超充桩4.5万根,不过全年新增高速出行纯电车预计超过80万辆,供需缺口肉眼可见。油车这边也没多轻松,国六B把油耗压榨到极限,再想降只能换轻混或者闭缸,单车成本直线上升。

再把产品力拆一拆,电车零百加速3.9秒,油车7.1秒,电池下置车身重心降低70毫米,变线更稳。两车轴距都在2900毫米级别,空间不分上下。内饰上,电车双15.6英寸大屏,把油车的10.25英寸中控甩出一代差距。NVH方面油车还是略胜,高速稳在66dB。整个体验像网友说的那样:“电车像高铁二等座,油车像绿皮硬座,可绿皮也有随停随下的自由。”

对了,现在市场表现很有意思,500公里以内的日常出行领域,电车凭着能源单价和智能配置的优势已经具备降维打击的苗头。随着超充网络加速铺开,后面蚕食长途市场也不是没可能。但如果一年有8次以上千公里跨省自驾,油车依旧是稳妥的选项。值得一提的是,增程和插混车型正在悄悄抬头,市面上不少车综合油耗能做到4L/100km,纯电里程也能给到150km,用电通勤、烧油远行,这种组合说不定是未来五年最稳的安全带。

发现一个奇怪现象:跑了一趟500公里的高速后,才知道电车和油车的3个区别,体验差距明显,真后悔!-有驾
图片

我自己跑完这一圈,最大感受不是说谁输谁赢,而是技术红线越来越清晰了,电车需要电网配套提速,油车需要重新平衡排放和成本。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时间价值和补能可靠性永远是决策锚点。有人问我后悔啥,其实最大后悔就是没早点把两台车放在同一条高速上对比,早点把账算清楚,可能纠结的时间能少一年。对于500公里高速的真实对比,你会更在意补能时间还是用车成本?对于电车和油车的抉择,你有什么看法?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