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德国媒体曝出梅赛德斯—奔驰或将在未来车型中配装宝马发动机的消息时,笔者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毕竟在豪华品牌的世界里,“血统论”向来根深蒂固。若连汽车“三大件”中最核心的发动机都要借力竞争对手,那所谓的“纯正基因”还能留存几分?
然而,随着更多信息的核实,这则传闻并非空穴来风。这对“百年宿敌”首次突破技术壁垒的合作,不仅颠覆德系豪华车针锋相对的传统格局,更折射出行业深层的生存焦虑。在欧Ⅶ排放标准严格约束、中国市场激烈厮杀及电动化转型的阵痛之下,即便是传统豪华品牌,也不得不放下执念,从纯粹竞争转向竞合共赢。
7月1日,欧盟正式实施史上最严的欧Ⅶ排放标准。其中,一氧化二氮排放限值从每公里80毫克降至60毫克,刹车颗粒物、轮胎微塑料等非尾气排放首次被纳入监管范畴;纯电动汽车电池衰减标准更是严格到“8年或16万公里后电池容量需保持72%以上”。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变动,实则意味着车企研发成本的指数级攀升。
以奔驰为例,其M252 1.5T发动机若要升级至欧7排放标准,就需对发动机架构进行重新设计,并加装后处理系统,改造成本将大幅提升。而宝马B48发动机凭借模块化设计,既能兼容纵置/横置布局,又预留了插混接口,可快速适配新排放标准。这种技术层面的互补性,成为双方合作的直接推手。对车企而言,欧Ⅶ排放标准绝非选择题,而是生死线。当改造现有发动机的成本堪比开发一款全新电动汽车时,在成本与时间的双重挤压下,技术共享自然成了最理性的选择。
若将欧Ⅶ排放标准视为短期危机,电动化转型则是德系豪华品牌面临的长期挑战。奔驰曾高调宣称“力争2030年全面电动化”,却在2025年悄然调整为“到2030年实现50%汽车电动化”。数据更无情揭示奔驰的尴尬处境:2025年上半年,奔驰全球汽车总销量为90万辆,同比下降6%。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仅为7.57万辆,同比下降19%,占总销量的8.4%;今年前7个月,奔驰EQ系列在中国市场销量不足5600辆,无论销量规模还是利润结构,都难与中国主流新能源车企抗衡。
宝马的处境同样不容乐观。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宝马集团实现收入677亿欧元,同比下降8%;净利润40亿欧元,同比大跌29%。尽管宝马电动汽车版块全球销量同比增长18.5%,但仍难支撑转型目标。更为严峻的是,宝马在中国市场销量出现大幅下滑,这对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的豪华品牌而言,无疑是沉重打击。
雪上加霜的是,中国新能源车企30万元以上车型数量与销量占比持续提升,倒逼BBA(奔驰、宝马、奥迪)主力车型大幅降价。曾经的“利润奶牛”难以为继,而电动化转型对传统豪华品牌而言绝非易事,无论路径依赖还是研发模式,都存在“尾大不掉”的深层制约。
由此看来,奔驰与宝马的合作,本质是应对外部压力的“资源置换”。对奔驰而言,引入宝马B48发动机可避免四缸机的重复研发;对宝马而言,奥地利斯太尔工厂的闲置产能得以盘活,发动机分摊成本进一步降低。此外,在全球化布局层面,双方正探讨在美国合建发动机工厂,以规避进口关税。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本地化生产已成为车企维持竞争力的关键。这种技术共享与产能协同的联动模式,为传统车企提供全新的破局思路。
长久以来,奔驰与宝马堪称“宿敌”。从车型比拼到技术暗战,双方始终坚守差异化路线。但此次合作,标志着零和博弈转向竞合共赢。通过互补短板,车企可将有限资源集中于自身优势领域,避免陷入“全面内卷”的困境。
当然,合作之路并非坦途。在技术整合层面,宝马发动机要适配奔驰车型,不仅需重新调整机械接口、兼容电子控制系统,还要针对整车性能进行重新调校,工程复杂度极高。更关键的挑战在于品牌差异化的维护,当奔驰车型配装宝马B48发动机时,是否会模糊两者的技术标签、稀释各自的品牌调性?这种对核心技术辨识度的担忧,无疑会成为合作进程中需要反复权衡的关键。
但总体而言,在当前多重压力下,双方的机遇大于挑战。若合作成功,宝马和奔驰的协同可能扩展至更多核心技术领域,甚至不排除探讨合资模式。这种深度绑定,不仅有助于化解当前危机,更可能定义未来10年的行业竞争规则。
奔驰与宝马的合作,是汽车产业变革的一个生动缩影。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车企正突破单打独斗的思维定式,以竞合模式重构生态。这种转变不仅将改写德系豪华车的格局,更会推动行业进入“自主创新与开放共享并重”的新时代。可以预见,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资源整合将成为大势所趋。宝马与奔驰的合作或许只是开端,未来会有更多车企加入“竞合”阵营,推动汽车产业形成更开放、协作的新生态。在这个生态中,竞争力的核心不再是“全栈自研”的执念,而是整合资源、响应需求的能力。
文:张海天 编辑:孙伟川 版式:刘晓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