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一场看似平静的上市公布,把一个问题直接扔到台面上:12.78万元能不能买到像手机那样灵敏的“聪明车”?
极狐全新阿尔法T5带着全球首搭的骁龙8775舱驾一体芯片正式进入市场,现场讨论瞬间白热化,围绕芯片算力、智能交互和场景联动展开的辩论几乎无处不在。
悬念在此:在15万元级别里,这台车能否把曾归属于更高价位的智能体验带给普通用户,从而改变同价位对手的竞争格局?
报道回到关键事实。
官方资料显示,极狐阿尔法T5的增程215元境智行版在上市时推限时优惠价12.78万元;作为比较,市场上的海狮06型号为06170KM领航Plus版,定价为15.68万元。
两款车在价格带上接近,差价约2.9万元,这一数字成为后续评判智能体验投入产出的重要参照。
更核心的差别藏在车内的“脑子”上——极狐为整车配备了骁龙8775舱驾一体芯片,标注为7纳米工艺、算力144Tops;对照之下,海狮06采用的座舱芯片为6155,算力约36Tops,驾控部分另配低算力芯片,呈现出传统的分域硬件布局。
从技术到感知,算力差距带来的是体验差异。
极狐方面把“舱驾一体”作为卖点,强调同一芯片同时服务座舱与智驾两大域,厂方资料给出的场景示例具有说明性:当行驶在城市道路上,乘客通过语音指出“前面有堵,换条路”,智驾系统能在约0.5秒完成路径重新规划,座舱屏幕同步呈现;相应地,传统分立方案的响应时间被指出为约1.5秒。
数字并非为惊叹而堆砌,背后的逻辑是单一“大脑”减少了跨域通信步骤,任务并行时系统更少出现卡顿,从而把“顺滑”体验带到更平民的价格段位。
智能交互层面上,极狐公布的功能链条显得丰富:厂方把车内的情境引擎接入了包括字节豆包、DeepSeek和MINMAX在内的几个大模型,实现连续对话、所见即说以及AI生成图片等功能,举例而言,用户要求生成一张“一家人去海边露营”的图片,系统承诺能在10秒左右产出高清图像;当驾驶者表达“有点累”时,车内会自动触发座椅按摩、空调降温和舒缓音乐的组合,形成一个疲劳缓解场景。
这样一套体验被描绘为“千人千面”,更强调场景化与自动化的联动能力。
再往外延伸,极狐提出跨生态协同:手机日历的提醒能触发车内氛围布置,驾驶者接近家门时车辆可与智能门锁进行联动,智能手表若监测到异常心率,车辆会提示并引导至医院,同时打开合适的导航通道。
对比海狮06,这款车的智能交互被描述为更为基础。
海狮座舱所配的6155芯片在算力上远逊于骁龙8775,厂方资料与市场评测报告显示,开启多个座舱应用时更容易出现卡顿。
语音助手的实际表现也有车主反馈表示识别不准确,例如将“打开座椅加热”误识为“打开天窗”的情况曾被提及。
海狮的系统以单项远程控制为主,诸如远程启动或空调开关等常见功能具备,但在跨设备联动、健康监测或应急联动等方面暂无明显建树。
关于硬件升级的潜力,业内观察者指出,分域芯片架构在算力提升需求面前显得受限,难以通过OTA实现向更高级城市NOA等复杂功能的跨越。
行业背景有助于把这些具体差异放到更宽的视角里理解。
近年来,车用算力成为汽车智能化竞赛的核心,原本只服务座舱或自动驾驶的单一芯片开始向更高性能与更多场景拓展。
芯片制程、TOPS指标、域间通信效率,这些名词逐渐进入普通消费者讨论的语境,因为它们直接关联到使用时的流畅度和功能丰富度。
厂商在配置上选择“整合型”或“分立式”方案,往往是权衡成本、散热、功耗与未来升级路径后的结果。
对于寻求性价比的买家来说,能否在15万元级别拿到接近30万元级别的智能体验,成为购买决策的重要考量点。
回到市场反应。
极狐推出的T5在媒体与消费者圈子里引发了大量讨论,支持者认为把高算力芯片下沉到中端车型,有助于普及更成熟的智能功能;持保留意见的声音则提醒,算力并非全部,软件生态、数据隐私、长期维护与服务网络都会决定实际使用感受。
另一方面,海狮系车型在燃油经济性、机械可靠性或供应链稳定性方面也可能具备优势,单单从芯片论胜负并不完整。
价格对比为理性判断提供了参照:以现行优惠价计算,极狐的增程版以12.78万元切入市场,海狮06170KM领航Plus版挂牌价15.68万元,若消费者把智能化体验放在首位,差价带来的升级价值需要被横向量化。
在功能实践层面,几类典型使用场景更有说服力。
通勤场景里,多任务同时运行的稳定性关系到日常焦虑感;长途自驾时,智能路径规划和实时提醒能否快速回应,直接影响旅程舒适度;家庭使用场景下,车辆与家居设备的无缝衔接增加了生活便利性。
这些场景里,厂商示范的自动化组合——比如在约定时间自动安排充电、接近家门自动解锁、健康异常时联动导航——有其吸引力。
与此同时,海狮现有的远控功能在基础需求上仍具实际价值,对于重视车辆能源类型或已有既有生态的用户,选择会有不同侧重。
技术之外,用户对“聪明”二字的理解也呈现多样。
部分用户把智能体验和硬件算力等同,期待更快的响应和更多AI特性;另一类用户则更注重稳定性和可预见的使用成本。
市场上产品的多样化正好反映出这些不同偏好。
厂商在产品宣传上偏重能力展示,消费者在实际使用时会发现,真正能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设计与长期服务。
围绕这场“芯片之争”,几个问题值得继续关注。
首要是生态建设:强算力如果没有相应的软件和第三方服务支撑,终将只是纸面数据。
其次是升级路径:采用舱驾一体设计的车型在功能迭代上是否更具弹性,这将影响长期价值评估。
再看使用反馈:语音识别准确率、AI生成的实用性以及跨设备联动的稳定性,是决定用户口碑的关键指标。
报道在此对比呈现,并不意图给出唯一答案。
选择取决于偏好、用车场景与预算考量。
有读者会倾向于把算力和智能体验放在首位,另一些则会把可靠性、动力形式或售后服务视为更重要的权重。
若把问题回到最初那句:12.78万元能否买到像手机般灵敏的“聪明车”?
极狐阿尔法T5的配置展示出明确的努力方向,并为15万元级别的智能化提出了具体样本;与此同时,竞争对手在其他维度仍有可取之处,市场竞争由此更加丰富。
文章把读者带回开头提出的悬念:在有限预算内,偏重智能体验的买家是否会因为骁龙8775和舱驾一体的方案改变选择?
还是会坚持传统构成带来的其它优势?
欢迎分享个人看法:如果是手头有12.78万元,计划购买一台家用SUV,会更看重芯片带来的智能化,还是更看重车辆的其他方面?
哪种考量会成为最终决定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