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大事,估计不少人都听说了,那就是比亚迪旗下的一款叫仰望U9的电动跑车,在德国一个专业的赛道上,跑出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速度:每小时472.41公里。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比我们坐的高铁还要快上一大截,几乎就是贴地飞行了。
这一下子,就把之前由克罗地亚超跑品牌Rimac(锐马克)保持的431.5公里的量产电动车世界纪录给甩在了身后。
消息一出,整个汽车界都炸了锅。
特别是那位刚被挤下冠军宝座的Rimac公司的老板,他同时也是大名鼎鼎的超跑品牌布加迪的CEO,名叫马特·里马克。
他没有马上送上祝贺,反而在公开场合提出了一连串的技术性质疑。
这就有意思了,是这位行业大佬真的觉得这里面有猫腻,还是因为自己的纪录被破了心里有点酸呢?
而比亚迪又是怎么做到这个看似不可能的壮举的呢?
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背后的技术门道给好好聊清楚。
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位提出质疑的里马克先生可不是一般人。
他可以说是电动超跑领域的开创者之一,技术功底非常深厚。
所以他的疑问,不是随便瞎猜,而是基于他自己造顶级跑车的经验来的,可以说是问到了点子上。
他的疑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电池。
他指出,仰望U9用的是磷酸铁锂电池。
这种电池在咱们日常家用车里很常见,优点是安全、寿命长、成本相对低,但它的一个普遍认知里的“缺点”,就是爆发力没那么强。
里马克用了一个专业术语叫“放电倍率”,说白了就是电池瞬间把电能释放出来的能力有多猛。
他认为,磷酸铁锂电池的这个能力通常不会超过20C,别说长时间维持高速了,就是想在一秒钟内爆发出驱动3000多匹马力的巨大能量,都非常困难。
他自己的车为了达到2000多马力,在电池技术上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他的潜台词就是,你用一个以稳定见长的电池,跑出了比我这个“爆发型选手”还快的速度,这在技术上听起来有点不合常理。
第二个,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轮胎。
这一点特别好理解。
不管你的车有多少马力,动力有多强,最终跟地面接触的,也就是那四个轮胎巴掌大的那一块儿橡胶。
里马克深知,当车速超过每小时400公里的时候,轮胎会因为高速旋转产生巨大的离心力,这个力道大到足以把轮胎撕成碎片。
同时,轮胎和地面剧烈摩擦会产生极高的温度,普通轮胎早就熔化了。
他自己当年为了让布加迪挑战极速,是专门请米其林公司的顶尖工程师,花了天价研发的特制轮胎。
所以他很纳闷,比亚迪是用什么“神胎”来支撑这么恐怖的速度的?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高速下爆胎,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个,是关于持续输出的能力。
他打了个很形象的比方,说一个人百米冲刺跑得再快,不代表他能用同样的速度跑完一千米。
创造极速记录,不是一脚油门踩到底就行的,需要在很长的一段直路上,让车辆持续地以最大功率输出,把速度一点一点地“悠”上去。
这个过程会对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产生巨大的热量。
如果散热系统跟不上,电子设备就会因为过热而自动降低功率来保护自己,那速度自然就上不去了。
他怀疑,仰望U9那惊人的3000多匹马力,会不会只是昙花一现,根本无法维持足够长的时间来创造纪录。
面对这位行业大佬的“灵魂三问”,比亚迪这边表现得很冷静,没有在媒体上打口水仗,而是用实实在在的技术成果给出了答案。
原来,这次破纪录的仰望U9,虽然名字没变,但内里已经进行了一次彻头彻尾的“魔改”,可以说是一台全新的车了。
首先,针对电池的疑问,比亚迪拿出了看家本领。
他们并没有用普通的磷酸铁锂电池,而是用了一套全新设计的、性能经过强化的专用电池。
据说,通过在材料和结构上的创新,这块电池的瞬间放电倍率可能达到了30C左右,这就彻底颠覆了大家对磷酸铁锂电池爆发力不足的传统印象。
这就好比,你以为它只是个耐力型的长跑选手,结果人家在冲刺阶段也能爆发出百米飞人的速度。
这颗强大的“心脏”,为整车超过3000马力的动力需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关于轮胎的问题,比亚迪也给出了答案。
他们没有去找米其林或者倍耐力这些国外大牌,而是选择和我们中国的轮胎企业佳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研发了一款专门用于挑战极限速度的特制轮胎。
从橡胶的配方,到轮胎内部的结构,再到胎面的花纹,每一个细节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在时速接近500公里的疯狂旋转中,保证绝对的安全和抓地力。
这不仅仅是比亚迪的成功,也证明了我们国家在汽车相关产业链上的技术实力也在同步飞速提升,这同样值得我们骄傲。
最后,也是最核心、最能体现技术代差的“杀手锏”,就是比亚迪首次应用的“全域1200V高压平台”。
这个可能听起来有点专业,但理解起来不难。
我们可以把电想象成水,功率就是水龙头的出水量。
要想让出水量变大,要么把水管换粗(增大电流),要么增加水压(提升电压)。
以前的电动车,包括现在很多主流的车型,大多是400V平台,后来升级到了800V,就已经很先进了。
而比亚迪直接一步到位,把电压平台拉高到了1200V。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呢?
根据物理公式,在传输同样大的功率时,电压越高,所需要的电流就越小。
电流小了,电线就可以用得细一些,重量更轻,更重要的是,电流在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产生的热量会大大减少。
这就好比用高压电缆远距离输电一样,效率极高。
这个技术优势,完美地解答了里马克关于“持续输出”的疑问。
因为系统自身产生的废热少了,散热系统的压力就小了,整套动力系统就能更长时间地稳定在巅峰状态进行工作,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和距离去冲击更高的速度。
再加上那台转速能高达每分钟3万转的超高性能电机,这套组合拳打出来,确实是技惊四座。
所以回过头来看,这次仰望U9创造纪录的背后,并不是一次简单的速度比拼,而是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
它不仅仅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汽车能跑多快,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我们在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三电”技术领域,已经从过去的追赶者,变成了如今的引领者。
里马克先生的质疑,是基于过往经验的合理推测,这恰恰反衬出我们的技术进步已经超出了很多国际同行的想象。
这件事情让我们普通老百姓看到,在汽车这个曾经由西方主导了上百年的产业里,凭借着在电动化浪潮中的坚定投入和技术创新,中国品牌正在用实力赢得世界的尊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