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早晨,停车场边的霜未化尽。一辆灰色电动车静静窝在那里,与旁边斑驳的老本田相比,沉默得更像一块即将被遗忘的墓碑。有人提着电脑包匆匆走过,回头一眼,长吁短叹——“去年还新得发亮,现在卖出去都没人要。”对面一辆刚刚下线的新能源SUV,锃亮的灯带眨巴着,就像嘲笑这些“老”电车曾经为“未来出行”买过的单。这不是一场新老燃油之争,是技术和市场共同上演的一场风暴式贬值实验。
显然,买新能源车,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未来社会的搬运工,没想到搬来的,可能是一堆“电子垃圾”。
让我先来卖一波“后悔药”——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不骗人。新能源汽车三年平均贬值率65%,个别车型甚至一年腰斩,三年价值归零。听起来像极了股市里的“割肉”,区别是你割的是钢板、三元锂,还有一摞次世代操作系统。别急,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我们还能看到很多人在新能源的二级市场上徘徊。他们有的套现无门,有的赔本甩卖。调查中,新能源车的流转周期已然拉长,挂牌数量在涨,成交率却愈发冷淡。一辆开了两年的纯电SUV,挂出去一周没人问津,最后被“黄牛”杀价,“收作零配件”,车主形容——比偷鸡儿还窝囊。这些画面,就是市场的冷峻现实。
换作你是车主,也许脑里会冒出一连串念头:自己当冤大头了吗?技术是不是太容易“翻篇”?二手车市场到底怎么了?我不催促你下结论,咱们慢慢理理这条证据链。
首先,新能源的技术迭代,确实跟“七号线上的早高峰”一样——永远有更快的来了。去年的黑科技,今年看来就是“老掉牙”。2022年买的纯电车,300公里续航当时够用;2024年品牌新款已升级700公里,快充、智驾、车机全是颠覆级别。 稍微懂点行情的买家,咋会买你的“过气产品”?新能源不是依靠发动机与三大件换代,而是电池、芯片和智驾飞速狂奔,价值随之断崖。
再说价格战。去年20万的插混B级车,今年新车不到十万,价格直降一半。大品牌尚且如此,小众品牌更是年年清库存。但车主很少把自己当成市场里的“散户”——只买热门、只刀底价,可偏偏价格战轮番上演,你永远算不过厂家和市场的账。
讲讲售后与权益。新能源品牌喜欢承诺“首任车主终身质保”,这对二手市场简直像汉堡里唯一的牛肉被别人咬走了——次任车主啥都没捞着,只剩下返厂维修价目表。更麻烦的是,高端新能源“全家桶”配件,维修工一句“没有原厂件”,价格足够让你怀疑人生。开燃油车的人等配件,开新能源的人等新能源配件和坚强的心脏。
利益相关者们有时候也很无奈。厂家说:“技术升级是为用户好。”市场说:“残值率是你们自己玩坏的。”购车者说:“我只是想买辆能开的车,何必三年当废铁?”二手商苦笑:“我们只想给地球回收资源。”这个链条上,每个人都在“割自己”。
靠数据、案例我们能理出一条线索:新能源车贬值已经不是行业秘密,是买家被反复印证的真理。当然,还有人不信。总有“电车革命卫士”贴着改装贴纸大喊,“我买车从不用考虑换手”。这很励志,也很实用。毕竟只要不卖,价格就是浮云,价值是用脚底板丈量路程的幸福感。
是不是该“逆风而行”继续买新能源车?我不敢说。只能提供两剂心灵镇静剂:
其一,小众品牌能不碰就不碰。维修、配件、保有量,通通得靠市场存量说话。再“新锐”,砸手里就是砸手里。
其二,价越高风险越大。新能源配置再多,维修成本也如葫芦画瓢跟着暴涨。买得贵,既享受不了燃油的“老当益壮”,也享受不了换车无痛,只能体验一把智能硬件的升级焦虑和烧钱大冒险。
说到这儿,我都还能听到售后站库房里,一群维修工围着比亚迪唐“讨论未来”。他们表情复杂——半是无奈半是关切,像是守夜人,担心下一辆进来的不是修车的,而是“处理报废”,英语名词叫“End of Life”。中国未来十年,新能源的二手市场不会像燃油时代那么好混。做点调侃:新能源二手车商,搞不好以后能和古董车修复工抢生意——谁能重建一台老款车型,谁就有市场。
眼下,新能源车挺适合“开到报废”。只要上下班能按时到位,别老“深度充电”来催化电池老化,算是“省心法则”。新能源的“残值内卷”固然扎心,但能源变革的路,总得有人走。只是你选的这条路,别总幻想——“转手还能有个好价钱”。在这个赛道,可能最聪明的活法就是:别为自己的沉没成本太过自责,也别总赌技术红利。买了就用,用到底。如果你以为自己买的是未来,可能得做好跟它一起变历史的准备。
至于值不值得?很多选择本来就没有答案。如果你今天看着电动车钥匙发呆,欢迎留言聊聊:面对“新科技终将变旧货”,你焦虑的是花出去的钱,还是不能拥抱真正的下一代?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