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造车的创业传说,你可能耳熟能详那些励志的故事,但像奇瑞这样,从简陋的工棚、荒滩起步,经过28年一跃成为世界级行业巨头的,还真是少见得很。
到了2025年9月25日,奇瑞汽车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交易,上市当天市值就冲破了1840亿港元,成了今年港股里规模最大的一家车企首次公开募股。
虽说外表耀眼,但背后可没少烧汗水,甚至有点“拼命”的味道。用董事长尹同跃的话来说,搞砸了就得跳长江。那么,这家公司到底是怎么一点点从“草房子”走到国际资本舞台上的呢?
从一汽精英到荒滩拓荒
奇瑞的出发点,可以说是相当“朴实无华”。1997年,芜湖北边的荒凉地带租来的几间临时厂房变成了最初的办事处,夏天那电脑热得直死机,冬天手冻得麻木,可这些都不是最难的,真正难的是在技术方面从无到有的突破。
那会儿的尹同跃,原本在一汽大众当得挺拿手的,但被老乡一句“整天给外国人打工没前途”给惹着了,挺不服气,毅然决定辞掉那份稳当的工作,南下闯一闯,搞起了自己的事业。
遇到特别棘手的技术难题,尤其是发动机,被业内叫作“汽车的心脏”,尹同跃自己都说在一汽的时候“绕着走,不敢碰”,可是奇瑞偏偏就从最难的地方入手,引进英国公司的二手生产线之后,发现外方的工程师工作效率低得要命,还特别傲慢。
一气之下,尹同跃带着团队把外援赶走,决心自己攻关,他当场立下了铁血军令:“要是这个项目在我手里搞砸了,我就带着大家跳长江!”
为了赶进度,奇瑞推行了“715”工作制度,也就是每周连续工作7天,每天奋战15个小时。到了1999年5月,发动机终于成功点火,而年末的12月,第一辆奇瑞车顺利下线。
正是这股不认输的劲头,推动奇瑞在技术上迈出了第一步,但光靠技术可不行,接下来他们还得迎接市场的考验。
28年蜕变成全球车企巨头
奇瑞的第一款轿车“风云”一推出,凭借实惠的价格和不错的配置,一下子成了热门畅销款。可一旦销量火起来,售后服务跟不上就暴露出来了,零部件供应变慢,维修点又少,车主们修个车都得排好长的队。
“奇瑞奇瑞,修车排队”这句调侃曾经成了品牌甩也甩不掉的标签,但尹同跃没有在舆论中去辩解,而是用实际行动来回应。
2008年北京车展期间,奇瑞搞了一场硬核的公开测试:三辆A3轿车进行昼夜不停地奔波,从北京往返芜湖,持续了66天,跑完了十万公里,关键部件全程没出什么大问题,彻底打消了大家对奇瑞质量的疑虑。
更厉害的是,尹同跃还把那种“拼命”的精神继续用到了新车验证上。到2025年3月,他公开说,上市之前,他和高管们会亲自试驾,保证安全过关才会让车交到消费者手上。
现如今,奇瑞早就从“修车等排队”变成了“终身质保”,旗下的41款车型都获得了全球各种五星安全认证,算是自主品牌里头的“安全标杆”。
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奇瑞的国际化步伐也是一路高歌,从2003年开始,连续22年蝉联中国自主品牌出口榜首,产品销遍全球100多个国家,总销量超过1300万辆。
到了2024年,奇瑞的全球销量已经突破了229.5万辆,增速在全球前二十家汽车制造商中名列第一。从营收角度来看,短短三年内,2022年的926亿迅速跃升至接近2700亿元,净利润也翻了一倍多。
这28年里,奇瑞不仅靠规模打下了基础,更靠口碑赢得了信任。不过光靠实业是不够的,要想真正站稳全球巨头的位置,还得在资本市场上得到认可。
登陆港交所
2025年9月25日,奇瑞汽车在港交所正式挂牌,发行价格定在30.75港元,全球发行了2.97亿股,筹得资金大概91.45亿港元,成为今年港股里规模最大的汽车企业IPO。
上市第一天,股价一度冲到34.98港元,收盘时是31.92港元,市值大约在1840.9亿港元左右。虽然估值相比其他港股汽车公司还算偏低,但市场的热情可真不小,香港公开认购超过了308倍,国际配售也超额11倍,还吸引了高瓴、景林资产等13家基石投资者加入。
这次上市能顺利搞成,跟港股市场整体变活跃有很大关系。自2025年起,港股IPO的融资额已经突破1560亿港元,宁德时代、紫金黄金国际这些百亿级的大项目接连出现。在政策方面,港交所推出了“科企专线”,为符合条件的A股公司加快审核流程,这也让一些行业领头的企业更有动力来港上市。
对于奇瑞来说,去港股上市不仅能扩展融资渠道,更是公司迈向全球化的重要环节。筹集到的钱主要会用在新能源、智能技术研发和海外市场的开拓上,为接下来的竞争做充分准备。
挺有意思的是,这次奇瑞在港股IPO用上了新规下的“机制B”分配方法,公开配售比例稳定在10%,而且自从这一新规开始执行,所有用这个机制上市的股票,第一天都涨了,奇瑞也顺势赶上了这股“红运”,首日涨了3.8%。不过呀,上市只是个起点,奇瑞接下来还要面对不少的挑战。
回想奇瑞这28年,尹同跃用三次“跳跃”成功实现了企业从技术突破、品牌认可到资本腾飞的三级跃升。他的白发,也许正是时间留给那些拼搏者的痕迹。
只要坚持以质量为根本,把用户放在首位,就有希望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现在奇瑞已经走上了新能源和全球化的双向赛道,未来是否还能迎头赶上,咱们不妨拭目以待。敢对自己“下狠手”的企业,运气也许不会太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