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第100万辆下线,高管庆祝,法院发来失信通知

2025年9月25日,杭州湘湖边,零跑汽车的第100万辆整车缓缓驶下生产线,礼花绽放,掌声雷动。就在企业高管热烈庆祝的时候,法务部静悄悄地收到一份法院文件:你们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了。对比主会场乌泱泱的掌声,这消息像是冷冷地敲在会议室背景板上,看似微小,却能在品牌上烫出一个印记。

361万元欠款,听起来在汽车圈里并不算什么大数字,尤其对动辄“百万俱乐部”的新势力企业。不过有时候,*杀死一头大象的可能是蚊子*,企业的声誉可能会被这个小小的数字卡住。也许有一瞬间,创始人朱江明会发出一声咕哝:“还不赶紧还上?”但文件上落下公章,文字冷静:零跑汽车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升级为失信被执行人。朱江明也在高消费方面被限制,作为“风光新势力”,成了司法“老赖”的典型案例。

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境会如何?公司连续6个月蝉联中国新势力月销量榜首,股东们正筹备庆功宴,客户还在4S店签约新款,一纸法院文件悄然而至——哪边该先着急,怎么处置?我曾见过类似场景,对方公司法务部通常首先会自问:“这是不是内部沟通出了问题?合同流程不对?信息隔绝?还是管理短板所致?”而且很多时候,是没人在意这笔小款项,也没人及时跟进法院后续的执行手续。一条管理漏洞,很多企业都是等事发那一刻才幡然醒悟。

再让我们翻翻这张“证据链”。凌跑商贸,本是零跑汽车的全资子公司,负责汽车批发零售。严格来看,这类子公司和母公司其实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凌跑确实欠下了首汽租车的361.81万元,包括租金、购车款和违约金。诉讼打到底,法院要求6月27日前结清,同时协助过户相关73台车辆。零跑汽车作为母公司,也被判担连带责任。最初延期只是一张小罚单,等到法院认定“你们其实有钱但不付”,升级为失信——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的财务问题,而是一次企业管控的系统性警报。

零跑汽车的发展节奏相当激进。2025年前8个月,累计交付32万台,连续6个月新势力销量榜首,单月交付57700多台。2025年9月整车第100万台下线,成为国内第二个突破百万的新势力。不夸张说,现在的零跑,堪称“高速公路上的飞车手”,每分钟都在刷新行业数据。销量数据好看得让很多对手眼红,特别是零跑C10、C11这些“性价比杀手”,C10上市17个月全球交付量就16万多,中型SUV里一骑绝尘,B10、B01更是上市就破万,比早期车企怎么也提不上量的样板要漂亮很多。

实际上,零跑的“全域自研”,供应链和核心技术都是它的基本盘。CTC电池、电子电气架构,连激光雷达也能下放到15万以内的车型,这些本事不是虚的。“产品战略清晰,成本管控有力,供应链效率高”,这些也确实让零跑跑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疫情后车市卷成麻花,他们却还“毛利率创新高”,2025年上半年一举实现净利润正数,成为国内第二个造车新势力实现半年度盈利的企业。

市场那边可谓井喷,内部却有些跟不上。为什么会拖欠仅仅三百多万的小额款项,任其升级到失信被执行人?答案通常并不高大上:管理短板。新势力车企喜欢把一切都做到极致创新,只是管理和内控体系很容易被忽略。凌跑作为核心子公司,在集团化管控体系下有没有及时的信息共享?法务部门是不是对司法风险敏感度不够?财务和法务是不是各自为政,出了问题大家才一块儿“骑驴找马”?仔细看案卷流程,2025年6月零跑第一次被执行,9月升级失信。零跑回应称已于2024年6月25日完成了全部款项支付,问题焦点在于“车辆过户”这一手续。合同对支付和过户做了明确约定,但实际操作环节往往有延误,这在集团运作里属于常见的短路。

我常常觉得,这种“被执行到失信”,对零跑汽车这种还在疯狂扩张的新势力来说不只是金钱上的损失,更像是管理上的一道分水岭。毕竟对于消费者、投资者、合作伙伴,失信这张“标签”就是一瓶新鲜的芥末,往你的荣誉大餐上狠狠挤一把,影响企业信用评级,供应链合作,甚至后来融资都要打上问号。对于一家急于获得资本市场认可、还要和国资合作的企业,“失信”两个字比拖欠账款本身更可怕。

零跑第100万辆下线,高管庆祝,法院发来失信通知-有驾

当然,现实里没人喜欢去钻法律的牛角尖,也没有企业真的因为几百万就摇摇欲坠。这事再次说明,一家高速扩张的企业,内部的“管理短板”也会随着规模一同放大,你的法务和财务部门早晚会因为信息孤岛、业务流程不畅、合同监控不及时而在危机发生的那一周才临阵磨枪。*我也遇到过这种状况,有时候大家对数字敏感,对流程却糊涂,觉得“反正钱不多,过几天再还”,等法院升级为失信才扭头开会总结,这绝不是个别现象。*

零跑第100万辆下线,高管庆祝,法院发来失信通知-有驾
零跑第100万辆下线,高管庆祝,法院发来失信通知-有驾

需要一提的是,零跑汽车这回虽然很快发声明补齐了款项,只是车辆过户流程仍未完全协助完成,说明他们也意识到,合同履约是个系统性工程,不是账款结清就万事大吉。此案其实也暴露出整个行业的普遍问题,特别是迅速扩张的新势力车企,在内控、合同审核、流程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你以为三百多万不痛不痒,实际上企业失信之火足以烧掉几年的品牌积淀——就像年会点火仪式,旁边不备灭火器,等帷幕烧起来再找人“灭火”,观众早就拿手机发到了热搜上。

零跑第100万辆下线,高管庆祝,法院发来失信通知-有驾

这种司法事件带有某种黑色幽默,“新势力百万俱乐部”与“失信被执行人”标签同时被贴上,企业管理和法务部估计也在悄悄自嘲:“我们不是没钱,我们只是没管住‘流程’。”现实很骨感,你觉得你在高速路上跑得快,其实路边每个红绿灯都可能卡住。不只是零跑,国内不少头部车企最近因应国家“账期压缩到60天”政策,纷纷抢先调整流程,唯恐一不小心,自己也多出几张“失信”记录。

零跑第100万辆下线,高管庆祝,法院发来失信通知-有驾

故事说到这里,我并不打算给事件一个情绪化结论。企业犯一次错,不等于“品牌崩塌”。但在奔跑过程中,管理短板其实比市场短板更危险。失信事件也不是龙门阵上的猛料,只是提醒大家:企业规模和管理能力需要同步扩张,否则下一次的失信风波不知是谁中枪。

最后想留一个问题: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车企拼的是销量和技术,司法和内控风险正逐渐被放大,你觉得企业该如何系统性地防止“流程性失信”?是技术投入,还是高管问责,又或是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流程审查?你觉得,一家企业的成长速度和它的管理能力能不能真正保持同步?如果你是零跑汽车的管理层,这次你会怎么补课?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