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一汽-大众最近的销量成绩,确实让我有点意外。9月卖出了14.6万辆,含进口的那个数字——老实说,看着挺好。但燃油车市场份额提升0.3个百分点,虽说不算爆发式增长,但对现在这电气化风口来说,已经不容易了。
之前我总觉得,燃油车销量跑输新能源是板上钉钉。可一汽-大众这个表现,算是给了个示范,说明主流燃油车型还是有市场空间的。大众76,037辆,差不多一半销量,明显是主力。9个月燃油车份额涨了0.5个百分点,这看着不大,实际体感挺明显。毕竟,主流用户都在转向新能源,能反弹这么点,说明传统车系稳定性不错。
我跟一位在4S店做销售的老铁聊过,他说:你看奥迪那边,燃油车反而越卖越好,不少用户还是怕电动车续航问题,觉得奥迪的油车耐操,有面子。奥迪9月卖了58,323辆,涨幅13.5%,这个涨幅在豪华品牌里算不错,国产燃油豪华车市场份额提升了2.9个百分点,稳坐第一。说实话,奥迪的品牌力和产品力还真不容小觑。
捷达则没那么酷炫,但也有意思。12,025辆,同比涨19.8%,这增长速度相当可观。我的一个圈内朋友开着捷达说:其实车不复杂,但够用又省心,关键是价格还吸引人。看着这么多数据,不免让我思考,捷达这种老三样级别的品牌,在供应链紧张的当下,似乎用简单稳健的做法切中了用户痛点。
说到供应链,这边得拿生活比喻说。就像做饭,研发是做菜谱,供应链就是买菜,有时候买到新鲜菜,做出来才好吃。现在买菜难了,价格有波动,库存不稳定,车企就得靠强大的供应链管理来保证生产线不掉链子。一汽-大众明显在这方面做得还算细致,尤其是燃油车零部件链条比新能源简单,但也不代表就轻松——电池缺货的问题可能没他们大,但芯片、传感器这些东西贵有贵的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于9月底去过一次一汽-大众的工程技术中心。里面讨论的供应商整合方案很细节,听研发小哥讲,他们现在招了不少懂数字化管理的专家,就是为了缩短供应决策周期。感觉这波改进,会在未来几个月慢慢展现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我之前说燃油车份额提升挺明显,其实有点乐观了,毕竟0.3个百分点也可能是区域结构调整带来的小幅波动,全球芯片短缺缓解快,还得看后面能不能持续增长。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留意数据,9月底市场上燃油车库存普遍在2个月左右,算中等水平,不像新能源那样一车难求,动不动就是超卖。
跑题一下,我记得那次在工程中心旁边的餐厅,几位项目经理就聊着销量和技术走向,有人提了个小猜测,算是没细想过的:新一代PHEV(插混)车型未来会不会比纯电受欢迎?他们说,续航焦虑确实现,插混有燃油补给,具备双保险。
真是有道理,不过这市场可复杂了,消费者认知和政策倾向很容易打架。你觉得一个月多花1000元能买到的PHEV燃油补贴,是不是决定消费者愿不愿意买的关键?我觉得可能不止是价格,还在于整车体验和维修便利。
说回捷达,那边销售说,其实我们经常遇到这种‘预算刚好够,想买还得靠谱耐操’的主流家庭。我心算了一下,如果日均开车30公里,百公里油耗7升,7元,燃油成本大概1500元一个月,这对于不少普通家庭还是个不小开支,新能源车电费可能更便宜,但初期投入让人有点犹豫。
对比同级别如比亚迪秦的销量,捷达虽然体量小点,但稳定性和品牌粉丝粘性还是高。主流就是主流,别光盯着新能源的风了。
至于奥迪,技术板块的自研力度我一直在关注。他们新推的1.5T发动机,官方号称效率提升8%,但没看到实操数据,估计至少2-3%的油耗优势得有吧。毕竟发动机改头换面需要庞大供应链调整支持,五花八门新材料、涡轮增压调节参数都得精细化。
我还有点疑惑,奥迪为何在纯电动车推进上动作反而没外界期待那么快,是不是在燃油车这块探到了补刀空间?(这段先按下不表)
聊着聊着,倒是想问你们,现在在县城或者三线城市,燃油车和新能源你们更看重哪个?说实话,我曾被新能源的便利炒得兴奋,但家里老人就是喜欢燃油车,感觉靠谱、安全。
另一个细节,前几天朋友修车时他说:捷达这种车,坏的地方不多,修起来便宜,买车的时候压根没想过会让修理工赚钱。
想想,这可能也是捷达销量没折扣还能涨的原因之一。毕竟,车辆使用成本高低直接影响买家的决策。
数字、场景、口碑,拼接起来一汽-大众的局部胜利貌似稳固。这片市场变动快,谁能给我说说,你觉得燃油车还能撑多久?保值率说不定还得体感看行情。
亏我之前还信誓旦旦说燃油车快凉透了,看来汽车市场确实不可能一棍子打死仍有活生生的用户需求存在。你们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