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的“水氢汽车”项目,直白一点说,可能是近几年最具备魔幻色彩的失败案例之一。这场全民吃瓜大戏虽然已经剧终,余韵却犹存。而这场闹剧的核心,不仅是地方政府高举技术旗帜的错判,更是背后南阳发展的艰难抉择。
事情最初的“悬念感”十足。公司宣称不加油、不充电,只需加水就能让车满地跑,这样的宣传简直能让上世纪的“水变油”谎言创始人王洪成从牢房里笑得见牙不见眼。要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王洪成用类似的“洪成基液”概念忽悠了300多家乡镇企业,还让部队企业上钩被骗合伙开公司。这套路都老得能拉去博物馆展出,但谁能想到,2023年了,这种夸张的技术包装,竟然还能卷土重来?
青年汽车创始人庞青年在此时“冒头”,表示车用了一种特殊催化剂,能够把水分解成氢气作为动力。至于催化剂的具体原理?不好意思,是“商业机密”,不能说。这一神秘操作让人顿时梦回“洪成基液”那段历史,“水氢汽车=骗局”成为了公众默认的观点。谁还能信呢?庞青年这一波辩解反倒是适得其反,把质疑的火苗全数点燃,瞬间变成烈焰猛袭。
而南阳市政府扮演了一个让人讨厌却又心生同情的角色。他们竟然敢大张旗鼓地高调宣传,加水就能跑的产品,还满心欢喜投资了40亿成立产业园。外界对这些决策纷纷表示不理解,毕竟就连初中物理学习勉强过关的人都知道,这车违背了最基本的能量守恒定律。但媒体继续深挖,惊觉南阳并不是“没文化组团忽悠自己”,而是很可能有“为铝产业链开新路”的技术考量及利益关联。毕竟,南阳乃至整个河南,都是全国铝产业的佼佼者,仅南阳一地就占据了河南四分之一的铝材加工产量。而水氢汽车技术对于产铝大省来说,的确似乎让人看到了一丝曙光。
那么,铝氢汽车真的就是个“骗局”吗?恐怕答案不是那么简单。湖北工业大学早早就站出来喊冤,称这种技术的确有学术基础,还能通过铝粉催化与水反应制取氢气。这技术不是“水变油”的山寨版,叫法上更应该改为“铝氢汽车”。然而,想靠这个技术挑战现有的成熟动力技术,投入产出比惨不忍睹。首先制取氢气的成本太高,需要91公斤的材料去制得10公斤氢,再加上整套复杂设备,仿佛开着一个大号便携工厂到处走。不仅性价比差,就连原理上的设计问题都让它难以成为主流。
至于一个濒临破产的青年汽车公司如何能引得南阳市如此下重资砸钱,更进一步看看庞青年的“履历”就知道了。靠公路客车发家,并一度控制整个百万豪华大巴市场的他,在面对高铁带来的转型挑战时,并没有选择脚踏实地搞创新,而是套路升级既能炮制一些技术“噱头”,又能拼命营销借品牌骗钱。此外,他左手签协议、右手卖投资,靠煤矿倒卖也赚得盆满钵满,对于研发早已失了兴趣。回顾南阳的水氢项目,不禁让人有些唏嘘,本着对铝产业的期盼付出的财力,却成了庞青年运作的最后一环。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南阳的实际亏损并不如想象那么惨。号称投资40亿造水氢汽车的项目,实际上只掏了大约8600万元采购了几台所谓的氢能源公交车。相较当年上百亿砸进秦皇岛巴铁项目的闹剧,南阳这次付出的代价只能算是“小试牛刀”。
追根溯源,南阳被“水氢汽车”迷惑,背后的原因远比项目表面更值得深思。作为中国最大的欠发达地级市,南阳的经济压力之大不说自明。如果不能通过自身发展解决人口和产业的问题,就只能鼓励大批人口“外迁”。然而,移民去发达地区,又要面对高房价、户籍制度,以及高考歧视的层层壁垒。两难处境之下,南阳的高层愿意频频押注荒诞项目,仿佛也不足为奇。
问题是,谁该为这次的失败埋单呢?南阳无奈,地方政府也难辞其咎,而背后更深的社会掣肘,才是这场闹剧的真正病灶。如果户籍制度得不到根本性改革,房子价格仍旧虚高,各地难以做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那么南阳式的失败尝试只会反复上演。
所以,这场关乎水氢汽车的魔幻故事,真的是庞青年的一意孤行吗?南阳人的选择错了,还是国家发展道路压迫了它的退路呢?我想,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同时也留下一句值得探讨的话在科学与发展的边界线上,究竟是勇于尝试,还是理性退守?让人无法不去追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