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路上,理想的智能驾驶端突然失灵,屏幕一阵空白,只剩一个车图标在黑暗中闪烁。 凌晨时分,1点多的时段,6型号的NOA导航辅助居然“掉线”了。
车主反映客服只给出重启建议,耗费整整11个小时才看到系统的偶发提示。 灯光不足的路段,驾驶者被迫手动操控,险象环生。
这不是个案,而是与“家庭出行更轻松”的广告背道而驰的现实样本。 紧接着,8月13日另一位L6 Pro车主也爆出同样的危机。
NOA在高速公路上打开后,前方没有障碍时却突然降速,仿佛“被某个看不见的规则强制停摆”。服务人员给出的解释听起来像是“雷达从侧后方移动到前方感知”的错位逻辑。 车主因此怀疑,产品的安全边界到底在哪儿。
更让人担心的是,近三个月里他还遭遇了多次后门间隙过大、车机死机黑屏、转向异响和方向盘跑偏这些毛病,问题似乎并非单点故障,而是系统的稳定性根基出现裂缝。 社媒上还流传一段理想L6 Max在NOA状态下对分叉路、并线等复杂场景的“无解”视频,引发热议。
有人调侃说,理想的智驾不是解放双手,而是把双手绑起来;也有人质问,宣传里说能走长途的自信如今为何变成了疲劳与紧绷。 官方没有就这些案例发出明确公告,公开的表态始终强调NOA属于L2+等级,驾驶员要全程看管、随时接管。
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广告与现实之间的缝隙正越来越大,成为用户信任的关键裂痕。 广告的美好与现实的铁律之间,存在一道看不见的墙。
理想集团的叙述一贯是家庭、长途、无忧,强调智能驾驶让出行更轻松,接近“准自动驾驶”的感觉。 可是产品说明书和免责条款却反复强调“必须时刻保持警觉”,这和广告塑造的幻象形成极强的对比。
技术团队有时又会说,系统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用户反馈持续改进,这样的回应像是把责任推回给使用者。 双重话术在社群里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张力——宣传口径越近乎自动化,事后处理就越回归辅助驾驶。
在车质网的记录中,2024至2025年间,关于理想车主的吐槽并非孤例。 高速公路上的NOA环境感知功能时常失效、系统黑屏死机,甚至出现未在前车紧急制动时的AEB滞后等情况。
没有权威机构的官方认定,却有大量细碎的不安在车主圈层里发酵。 一个在上海的车主在朋友圈直接说出心声:“买理想就是为了长途轻松,如今却比以前更紧张。”这句话折射出一个深刻的市场信号:当消费者把“安全感”寄托在所谓的智驾辅助上,一旦体验反噬,信任就会被迅速侵蚀。
而在另一边,车机稳定性的问题在比亚迪身上同样显现。 9月的若干投诉点名车机黑屏、卡死、花屏、重启等现象,涉及秦Plus、驱逐舰DM-i等车型,去4S店排查往往无果。
此前的2024年3月,宋PLUS EV的中控屏问题就曾引发媒体关注。 更严重的是,2025年初比亚迪APP在全国范围的宕机事件,让远程控车功能短暂失效,安全感再次被打入地下。
车主们把注意力从单点故障转向系统性稳定性担忧,认为“车机成为决定出行安全的一道关键防线”。 此轮极端并发的故障风波,与企业快速扩张的步伐密切相关。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的销量冲上新高,成为全球新能源车企的销量王,超过300万辆的数字背后,暴露出“规模效应”之下的稳定性隐忧。
许多车主自嘲:新能源三件套已经从电机、电池、控制器,变成了芯片、内存、系统。 对用户而言,车机黑屏不仅是体验的挫折,更可能牵扯到驾控安全——高速上失去导航和信息提示,如同在迷雾中驾驶。
厂商对此往往的解决方式,是建议升级系统或等待OTA推送,这种“修复性维护”常常被质疑为对安全的轻描淡写。 两大阵营在处理危机时的态度,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两家品牌都以“宣传为先”的姿态进入公众视野,遇到问题时却把责任转嫁给使用者或交给系统升级。 家用叙事里,理想强调的是“让家庭出行更轻松”的愿景;系统出现问题时,推给驾驶员的仍是“需要人来监督”的现实。
这在情感层面,等同于在信任上画了一道分界线。 比亚迪则高举“智能座舱体验领先”的旗帜,在车机问题爆发时,将安全感的缺口化整为零件升级、软件更新的常态,给人的感觉是把风险转嫁给用户手中的等待与折腾。
面对这样的境况,行业内的声音越来越清晰:不是要否定智能化的价值,而是要彻底解决稳定性与安全性的问题,避免把高端科技变成“高风险的日常装备”。在今年的市场环境里,若企业继续以广告为前瞻,以产品问题后置处理,信任的天平将逐渐失衡。 对于那些将家人放在前面的用户来说,任何高科技都要经得起现实的考验:长途驾驶、车机稳定、应急处置,缺一不可。
如果把未来的竞争放在一个词上,那就是“安心感”。不是光有流畅的界面和炫酷的演示,而是无论走到哪里,系统都能安然工作,驾驶者随时可以把注意力从“看屏幕”转回“看路况”。企业需要的,是对安全承诺的持续兑现,而不仅仅是在发布会上的口号和在论坛里的小修小补。 消费者愿意为信赖买单,但前提是你们愿意对安全负责到底。
你们认为,在智能驾驶逐步普及的今天,厂商应如何在广告与现实之间画出清晰的边界?如果今后再出现高速路上的类似场景,你更愿意看到哪种解决方式:更强的前置保护、还是更透明的故障披露与追踪改进?开放性的问题留给读者,信任究竟该由谁来维护,答案或许要从你我共同的选择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