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广汽和华为之间这场8年的拉锯战,说到底,就是中国汽车和科技企业在新时代碰撞出的火花。
这两家都是各自领域的大佬,但在一起合作,却一路走得磕磕绊绊,最后还得兜一圈再回头。
要说个中曲折,真是让人感慨。
刚开始,广汽和华为那是满怀希望地在一起搞事情。
2017年,大家都在谈智能网联,谁都想抢占风口。
广汽是老牌车企,造车有底子,但面对智能化、电动化的浪潮,压力也不小。
华为则是科技圈的狠角色,手机干不过了苹果三星,就开始琢磨汽车这块新蛋糕。
两边一拍即合,签了战略合作协议,还搞出个AH8项目,计划搞出一辆智能电车,大家一起赚钱。
这时候的广汽,对华为还是挺信任的,觉得智能技术有华为撑腰,自己能跟着沾光。
可好景不长,到了2019年,华为正式成立了自己的车BU,想法就有点变了。
他们不满足只做一个供应商,想把车机、智驾这些核心技术都牢牢握在手里,最好是自己主导、自己说了算。
广汽这边就有点不乐意了,觉得你华为技术厉害,但不能什么都你家说了算,咱们也要自主。
于是广汽开始主推自己的智能驾驶系统ADiGO,有种“你行你上,不行我自己来”的劲头。
这期间,广汽不光在技术上要自主,还在品牌上“独立门户”。
2020年埃安品牌独立,销量干翻了蔚小理,那会儿广汽自信心膨胀,觉得自己不用华为也能混得好。
华为这时候也没闲着,推出了HI模式和智选车模式,但跟广汽的合作只是停留在文件上,真正的深入没搞起来。
双方其实心里都清楚,谁都不肯把底牌交出去,都想着怎么让自己更有话语权。
到了2021年,广汽的日子更滋润了,埃安销量冲到12万辆,稳坐新势力销冠,钱也赚得多,营收、利润都挺漂亮。
反观华为汽车业务,跟北汽极狐的HI模式进展慢,智选车模式下的赛力斯SF5也就卖了几千台,看着不咋地。
这时候广汽底气更足了,董事会开会,11:0全票通过只同意HI模式,否决了华为主推的智选车模式,彻底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但世事难料,时间来到2022年以后,市场风向急转直下。
广汽埃安销量还在涨,估值也上去了;赛力斯还在亏钱,华为看着有点尴尬。
可双方的合作已经谈崩了,华为只能沦为普通供应商,不再有话语权。
广汽这时候信心爆棚,觉得自己能靠自主技术打天下。
可真正的变化在2023年下半年开始显现。
华为出手,问界M7上市就爆单,搭载的ADS2.0一炮而红。
这就像是突然来了一记重锤,广汽这边埃安增速明显放缓,开始走下坡路。
到2024年,埃安连着几个月销量下滑,全年交付同比下降21%。
与此同时,华为智选车业务迎来大爆发,赛力斯销量破42万辆,营收和利润双双翻身。
华为的ADS系统装车量突破75万辆,鸿蒙座舱成了智能化的标杆,而广汽的ADiGO逐渐跟不上行业主流,体验也被拉开差距。
这时候,广汽才发现,搞车不是光靠自己牛就行,有时候还真得靠合作。
于是,2024年11月,广汽主动找华为重启合作,宣布联合打造新品牌,华为全套技术入驻。
到2025年1月,广汽董事会再一次11:0全票通过,愿意掏钱设合资公司,彻底放下了曾经的“自主灵魂”。
这一步,对广汽来说,其实是个挺大的转变,要把自己多年的坚持放下,重新和华为站在一起。
但戏剧性还没完,合作刚定下,广汽领导层就换人了,曾庆洪退休,冯兴亚接任。
这其实也是广汽内外压力的一个体现,企业要转型,管理层也必须有新气象。
这场8年的博弈,终于以广汽妥协、技术合作、权力更迭告一段落。
从这整个过程看,广汽其实很典型地代表了中国传统车企的心态。
他们有着自己的技术积累和品牌自信,但面对科技企业的冲击,总是心存戒备,生怕被“卡脖子”。
自主研发是好事,确实也需要坚持,但有些时候,技术进步太快,企业如果只靠自己,容易被行业拉下。
华为这样的科技公司,技术更新快,有能力带动整个产业变革。
广汽如果死守自主,短期看或许能撑住,长期看就容易掉队。
华为这边,其实也有自己的局限。
刚开始,他们想掌控一切,什么都要主导,车企当然不满。
你技术再强,车毕竟是车企的命根子,谁也不愿意完全受制于人。
但华为的厉害就在于,他们一直坚持“平台+生态”,把自己的技术做成行业标准,谁用谁受益,这样一来,市场自然会靠拢过来。
问界的爆发,其实就是华为模式被市场认可的结果。
广汽和华为的关系变化,也反映了当前中国产业升级的尴尬局面。
传统企业有积累,但转型难度大;科技企业有创新,但落地需要合作。
双方如果能各退一步,强强联合,才能把蛋糕做大。
如果各自为政,最后很可能被更快、更灵活的新玩家反超。
广汽的“回头”,其实也是对现实的低头。
市场不等人,技术不等人,企业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策略。
还有一个点,就是这几年中国车市变化太快,新势力和科技公司不断涌现,格局推倒重来。
以前是老车企拿大头,现在只要你技术、体验做得好,消费者就买账。
这种转变倒逼着广汽这样的传统企业快速适应新规则,不然真的会被淘汰。
在这个大背景下,广汽和华为的合作,其实也是整个行业的缩影——谁抓住了智能化、网联化的机会,谁就能活得更好。
说到底,跟时代比拼速度,决策层的反应是关键。
这次广汽能“认怂”,主动重启合作,并且换了新董事长,说明企业是有魄力的。
技术路线选错不可怕,最怕死不认错。
这种勇气,其实也值得其他老牌企业学习。
企业要活得久,不是靠一时的胜利,而是要不断调整自己,顺应时代发展。
华为在智能驾驶、鸿蒙座舱这些领域的突破,已经重新定义了中国智能汽车的标准。
广汽如果继续自我封闭,终究会被市场淘汰。
现在广汽能够低头合作,其实是对技术趋势和市场变化的充分尊重。
未来的中国汽车行业,肯定是科技公司和传统企业深度融合的局面,不是谁吞并谁,而是共同成长、优势互补。
最后,这场广汽和华为的博弈,也给所有中国企业提了个醒。
别觉得自己曾经牛就能一直牛,市场瞬息万变,技术日新月异,企业要活得长远,不能死抱着过去的荣誉不放。
要时刻看清趋势,找到对的人合作,敢于调整和转型,才能在竞争中活下来。
谁能把技术和市场结合得最紧,谁就能笑到最后。
广汽这次“认怂”,其实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未来能不能翻身,就看双方能不能实现真正的强强联合了。
所以说,这场广汽和华为的故事,其实就是中国制造和中国科技的赛跑,也折射出无数企业转型的艰难选择。
谁能跑得快,谁能适应变化,谁就能站在风口上,被时代托举。
广汽和华为的合作,或许就是未来中国汽车行业的一个缩影,值得所有人深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