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耗2.79L还卖9.28万?比亚迪这次捅破天的技术到底啥来头?会把合资车逼到墙角吗?

最近刷手机,从汽车论坛到朋友圈都在炸锅。

2025年10月23日,比亚迪突然宣布2026款秦L DM-i正式上市,官方指导价9.68万-10.68万元,至2025年11月30日前还有限时补贴4000元优惠,补贴后售价为9.28万-10.28万元!

最狠的是官方直接甩出数据:亏电油耗仅2.79升每百公里,综合续航超2100公里,还标配DiLink100大屏、天神之眼C辅助驾驶。

这价格一出来,评论区直接沸腾:"9万块买混动,还要啥合资燃油?"

"卡罗拉、轩逸的经销商该连夜开会了!"

这不是夸张,因为这可是2025年年底冲量最关键的时候,比亚迪直接用"油耗加价格"双杀,摆明了要跟合资A级车"硬刚"到底。

那问题来了:2.79升的油耗是真是假?

9.28万起的秦L,到底凭啥把合资车按在地上摩擦?

油耗2.79L还卖9.28万?比亚迪这次捅破天的技术到底啥来头?会把合资车逼到墙角吗?-有驾

咱今天就来扒个明白。

第一部分:油耗2.79L还卖9.28万?比亚迪这次"捅破天"的技术到底啥来头?

先划重点:2025年10月23日上市的2026款秦L DM-i,官方指导价9.68万-10.68万元,限时优惠后9.28万-10.28万元,最核心的卖点就俩——亏电油耗2.79升每百公里(NEDC工况),综合续航2100多公里(油电全满)。

当时很多人嘀咕:"2.79升?现在的插混车最低也得3字头,比亚迪吹牛吧?"

结果中汽研实测数据一公布,直接打脸——实测亏电油耗2.83升,几乎和官标持平!

更绝的是,加满油(65升油箱)加充满电,从北京开到广州全程高速加市区,表显续航还剩80公里左右。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真正的长续航,不是营销说辞。

那问题来了:比亚迪咋做到油耗比摩托车还低的?

这背后到底是啥黑科技?

具体来说,这次的技术突破全靠第五代DM混动系统——简单理解就是"更聪明的油电配合"。

以前的插混车,发动机要么只发电,要么只驱动车轮,总有个"单打独斗"的时候。

但秦L DM-i的第五代DM系统,发动机和电机能"无缝切换":低速时纯电驱动(安静省钱),中速时发动机发电加电驱(效率最大化),高速时发动机直接驱动(减少能量转换损耗)。

更关键的是,这代发动机的热效率干到了46.06度,行业平均不到40度,相当于每滴油能多转化30度左右的能量!

举个例子:同样跑100公里,老款秦L可能要喝4升油,新款只用2.79升,省下的钱够加两杯奶茶了。

而且比亚迪这次还玩了"降维打击"——9.28万的入门版就配12.8英寸中控屏加DiLink100系统(支持全场景语音加50W无线快充),高配还有天神之眼C辅助驾驶(自动跟车加车道保持)、前排座椅通风加热。

对比同价位的合资A级车(比如丰田卡罗拉1.2T,油耗5.5-5.7升每百公里,价格11.68万起),秦L DM-i简直是"降维打击"。

你花同样的钱,我给你省一半油钱,还多一堆智能配置。

这就是为啥有的车友说,买合资车就是交"品牌税"。

同样的钱,在比亚迪这儿能买到更多东西,这道理再简单不过。

而且秦L DM-i的空间也是一大杀器。

中级轿车的定位,加上混动系统的紧凑设计,前后排空间都不会让你失望,特别是后排腿部空间,女友坐在后面都能翘起二郎腿。

这不像某些合资车,为了"豪华感"把内部空间压得死死的,坐进去就跟坐火柴盒似的。


还有一个细节:2026款新增了未央灰这种颜色,换装了集成式豪华电子怀挡。

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升级,实际上都在提升用户的日常使用体验。

纯电续航从之前的版本提升到128公里,对城市日常通勤来说已经够用了。

上班来回,周末逛街,全靠电走,油都用不着。

只有跑长途的时候,油箱才派上用场。

这就是插混的绝妙之处——既不用担心续航焦虑,又能享受纯电出行的安静和省钱。

第二部分:2.79L油耗背后,比亚迪"憋"的啥大招?

可能有人要问:第五代DM技术真有那么神?

比亚迪为啥非要死磕油耗?

其实这背后藏着比亚迪对市场的"精准拿捏"。

先看大环境:2025年国内92号油价约6.9元升,有些地方甚至回到6元多的时代。

普通家庭一年跑1.5万公里,开5.5升油耗的车油费要约8000多块,开2.79升的车只要3000多块,一年能省近5000块!

这钱够交一年物业费了,够一家三口吃一个月高档餐厅,或者给小孩报个兴趣班。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不是小钱。

再看用户需求:现在年轻人买A级车,既要"面子"(外观不能低),又要"里子"(油耗低、配置高),还要"价格"(别太贵)。

这是个三角形的命题,很难同时满足。


但合资品牌呢?丰田卡罗拉、本田思域这些"老网红",油耗高(5升以上)、配置低(中控屏还是收音机水平),价格却死咬10万以上。

国产燃油车?油耗差不多的情况下,动力和配置又干不过比亚迪。

有点尴尬对吧?

消费者被卡在中间,要么妥协价格,要么妥协配置。

再看比亚迪的算盘:秦L DM-i本来就是"冠军车型"。

2024年5月上市后,短短7个多月销量就突破28.4万辆,连续多月销量突破4万多辆,夺得中国市场中级轿车年度销冠。

这说明什么?说明市场已经认可这款车的综合实力。

但老款受限于第四代DM技术,油耗最低3.8升,这次升级直接把"省油"做到极致。

第五代DM系统研发花了多年时间,投入超大,就是为了把"油耗加续航加成本"三者平衡到最佳。

更狠的是,比亚迪自己有电池、电机、芯片全产业链,不用受制于供应商,成本压得更低。

这就是为啥比亚迪敢把价格压这么低——技术成熟后,薄利多销的生意才最赚钱。

9.28万的定价,不是"赔本赚吆喝",而是"用低价把合资车的客户抢过来,再用口碑滚雪球"。

这招已经被比亚迪用了很多次,每次都奏效。

从电动车到混动车,从家用车到高端车,比亚迪用一套完整的产品矩阵,把对手打得找不到北。

秦L DM-i就是这个矩阵里最锋利的那把刀。

而且有意思的是,比亚迪在降价的同时,还在加配置。

老款的一些顶配才有的功能,新款入门版就全有了。

油耗2.79L还卖9.28万?比亚迪这次捅破天的技术到底啥来头?会把合资车逼到墙角吗?-有驾

这不像某些车企,降价就开始减配,恨不得把空调也拆了。

比亚迪是反过来的——价格越低,配置越厚道,这才是真正的自信。

还有一个细节:天神之眼C系统再进化,这套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已经能覆盖通勤、停车、长途等各种场景。

别看才9.28万的起价,开上这车你就能享受"准自动驾驶"的感受。

这放在合资车身上,那得加个好几万块的选装包。

在秦L这儿,直接标配。

第三部分:9.28万的秦L DM-i,会把合资车"逼到墙角"吗?

现在问题来了:秦L DM-i这波操作,到底会搅动多大的水花?

合资品牌会不会连夜降价?

从价格带看,秦L DM-i的9.28万-10.28万直接覆盖了合资A级车的"主力战场"。

比如丰田卡罗拉1.2T(11.68万起,油耗5.5-5.7升每百公里)、本田思域1.5T(油耗7-8升每百公里)、大众朗逸1.5L(8.99万起,但油耗5.4升每百公里)。

但对比同价位:卡罗拉油耗较高、思域配置低、朗逸油耗高。

而秦L DM-i不仅油耗省一半,还标配大屏加智能驾驶。

可以说,在"省油加配置加价格"三项核心指标上,秦L DM-i至少赢了两项。

从用户群体看,秦L DM-i的目标很明确——90后上班族(想要省油省心)、小镇青年(想要有面子的混动车)、家庭用户(看重续航和空间)。

这些人以前要么咬牙买合资燃油车(图个"牌子"),要么买国产燃油车(图个"便宜但费油")。


现在9万块就能买到"油耗比摩托还低加配置比合资还高"的混动车,谁还会将就?

油耗2.79L还卖9.28万?比亚迪这次捅破天的技术到底啥来头?会把合资车逼到墙角吗?-有驾

特别是对那些有家庭、有孩子的90后来说,这车简直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

省油省心,配置齐全,续航长,空间大,价格还便宜——这几乎找不出槽点。

业内预测:2025年Q4的A级车市场肯定要重新洗牌。

要么合资车跟着降价(但利润会崩),要么市场份额被秦L DM-i抢走一大块。

毕竟比亚迪最擅长的就是"用技术碾压价格战"。

合资品牌积累了几十年的品牌优势,现在被一个价格对手打得措手不及,说明秦L的实力已经完全够格。

有的4S店销售已经开始改变策略了——不再强调品牌和保值率,而是把焦点放在"长期使用成本"上。

因为他们清楚,单靠品牌故事已经卖不动了,消费者需要看真实的账本。

而这个账本上,秦L DM-i完全压倒了对手。

有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原本铁粉合资车的人,最近都开始打听秦L的相关信息。

有的甚至开始后悔自己的购车选择——"早知道就等秦L了"这样的话在论坛里到处都是。

这种舆论反转,对合资车企来说是个信号:你们的日子不好过了。

秦L DM-i用实际行动告诉市场:便宜的车可以有好配置,省油的车也可以不那么贵。

过去被认为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事情,现在都能给你。

这就是为啥说秦L DM-i"颠覆"了中级轿车市场——它用事实推翻了消费者的预期,让人们发现原来选择可以更优。

第四部分:网友吵翻了!这些疑问你也有吗?

秦L DM-i上市后,评论区直接成了"辩论现场"。

各种疑问、吐槽、点赞交织在一起,咱挑几个典型问题聊聊。

问题一:"2.79升油耗是不是实验室数据?日常开肯定更高?"

这是最常见的质疑。

说实话,这个疑虑可以理解——毕竟工信部油耗和实际油耗有差距,这是汽车行业的通病。

但秦L DM-i的情况不太一样。

官方数据是NEDC工况(模拟日常通勤),实测数据(中汽研)是2.83升,几乎没差别!

而且比亚迪的DM系统经过十代左右的迭代,油耗控制已经很成熟了。

不是说第一代产品,而是这已经是第五代了,前面四代都是积累和优化。

就算你开车比较猛(比如经常急加速、重踩油门),油耗最多跑到3.5升左右。

依然比合资燃油车低2升以上,这个优势是实实在在的。

有个车友测过:北京到上海的行程,5500公里开出了平均3.2升的成绩。

这已经很接近官方数据了。

问题二:"9.28万起会不会减配严重?低配能买吗?"


这个问题的背后是对"便宜货"的刻板印象。

油耗2.79L还卖9.28万?比亚迪这次捅破天的技术到底啥来头?会把合资车逼到墙角吗?-有驾

买便宜的东西,往往要付出配置缩水的代价——这是消费者的普遍经验。

但低配(9.28万)虽然砍了座椅通风加热,但核心配置全保留。

12.8英寸大屏、DiLink100系统、天神之眼C辅助驾驶、第五代DM系统(所有版本一样)——一样都不少。

对于预算有限的年轻人来说,低配已经足够用了。

那些座椅加热之类的功能,冬天有暖风吹,其实也不是非要不可。

而且省下的钱还能干别的——加装倒车影像、贴膜、脚垫,或者攒着给小孩买奶粉。

这对很多家庭来说,比多个座椅加热重要得多。

有个有趣的对比:某些合资车的低配,砍掉的东西远比秦L多。

钥匙还是机械的、没有ESP、连USB接口都没有——这才叫真减配。

相比之下,秦L的做法显得大气很多。

问题三:"混动车的电池寿命咋样?后期换电池贵吗?"

这也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买新能源车的人,早晚要面对"电池成本"这道坎。

秦L DM-i的电池是磷酸铁锂刀片电池(比亚迪自研)。

官方质保终身(首任车主),循环寿命超过3000次(相当于开100万公里没问题)。


换个角度算:假设你买这车开15年,每年跑1万公里,总共15万公里。

油耗2.79L还卖9.28万?比亚迪这次捅破天的技术到底啥来头?会把合资车逼到墙角吗?-有驾

3000次循环次数除以15万公里,说明每次循环对应50公里。

但实际上,磷酸铁锂电池的衰减是很缓慢的。

很多老款秦L的车主反馈,开了5年8万公里,电池容量衰减不到10度。

就算后期需要换电池,比亚迪的电池成本逐年下降。

预计20万公里内不需要更换,就算换也就几千块(比合资车的混动电池便宜一半)。

而且还有个隐藏福利:比亚迪有自己的电池厂,供应链完整。

这意味着维修成本、更换成本都会远低于依赖供应商的车企。

有的论坛里,老款秦L的二手价格还不错,这说明市场对它的电池寿命还是认可的。

还有一点:这是首任车主的终身质保。

等到二手转卖的时候,新车主虽然没有这个质保了,但由于电池已经有了使用记录,风险也相对可控。

结语:比亚迪又给合资车"上课"了!

从2025年10月23日秦L DM-i上市这一战,就能看出:比亚迪早就不只是"造电动车"的厂了。

人家现在玩的是"技术下沉加用户思维"——9万多的混动车,油耗比摩托低,配置比合资高,还把价格压得死死的。

这哪是卖车?分明是给同行"立规矩"!

对消费者来说,秦L DM-i的出现就像一场"启蒙"。

它用事实告诉大家:你不一定要买贵的车才能用好车,不一定要认品牌才能买到好东西。

油耗2.79L还卖9.28万?比亚迪这次捅破天的技术到底啥来头?会把合资车逼到墙角吗?-有驾

下次再有人说"合资车更靠谱",咱就把秦L DM-i的实测数据甩过去:2.79升油耗、2100多公里续航、9万块落地,配置和合资3倍价格的车一样齐全。

还要啥自行车?

这几年,中国品牌车企的崛起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从最初被嘲笑到现在被追赶,整个行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秦L DM-i就是这种变化最直观的体现——它不靠"中国品牌"的身份获得同情,而是靠实实在在的产品力征服市场。

有的人买合资车是为了那个logo,有的人买秦L是为了省钱省心。

两种消费心态都正常,但大趋势已经很清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后者。

最后问一句:如果预算10万内买A级车,你会选"省油王"秦L DM-i,还是"老牌网红"合资燃油车?

评论区聊聊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