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说白了,就是一个普通消费者在网上买二手车,结果被平台给“表面功夫”糊弄了,最后发现车子有大问题,闹到要退车退款。
其实,这个事看起来挺典型的,现在网上交易越来越多,尤其是大宗商品像汽车,大家都图省事图便宜,结果问题也不少。
这个刘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原本想着花4万多块钱捡个便宜,结果买回来一查才知道,被坑了。
先说说这个二手宝马X6,新车当年可是上百万,2012年的车,十多年过去了,按道理老车肯定会有磕碰、维修,但只要没有大的事故,二手市场价格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刘先生是在网上看到拍卖,页面写着“无重大事故”,还有详细的检测报告,强调不是泡水车、不是火烧车,就调了下表。
这些信息对于买家来说就是定心丸,毕竟大家都不是专业人士,看到平台这么详细的检测报告,心里就踏实了。
所以刘先生下决心花了4万多块钱拍下了车,还付了服务费。
结果等车到手一查,发现这车的右前纵梁竟然有切割、更换的痕迹。
懂车的人都知道,纵梁是车身结构最关键的部分之一,这东西一旦动过,基本就是重大事故车,安全性大打折扣。
刘先生当然不干了,觉得平台明显是欺骗消费者。
他找了两家机构检测,结果都是说属于重大事故车,还说有严重损伤。
更气人的是,平台原本页面上明明写着“无重大事故”,但实际情况跟检测机构的说法完全不符。
这种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在二手车交易的乱象。
网上平台都在搞“检测报告”,但有些检测报告其实就是走个过场,甚至有些平台为了促成交易,干脆把一些重大问题给“弱化”甚至“隐瞒”,只把表面的小毛病写出来,严重的伤根本不提。
普通消费者根本不懂这些,看到“检测合格”就信了。
更离谱的是,这次平台还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放了提示:“检测报告仅供销售展示,不作为购车依据,不附带承诺和保障。”这摆明了就是给自己留后路,出了事好赖都推给买家,平台一点责任都不想担。
其实这个事反映出来一个大问题,就是现在的互联网交易平台,很多都在钻法律的空子,利用信息不对称挣钱。
消费者看页面的检测报告,觉得有保障,但其实平台是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只要有纠纷,平台就各种推脱,说检测报告不是承诺,只是建议参考。
那你说,这种检测报告还有啥意义?
不就是糊弄人嘛!
这也说明,消费者的知情权根本得不到保障。
你花钱买车,就有权知道车子的真实情况。
平台明明知道车有重大事故,还给“无重大事故”打勾,把调表的小毛病说得清清楚楚,反而重大事故一笔带过。
到最后还说检测报告不是承诺,这不是耍流氓吗?
这要是搁在国外,平台早就被告得倾家荡产了,还敢这么忽悠消费者?
刘先生后面找平台协商,结果对方迟迟不处理,最后还得靠记者曝光,平台才勉强同意退车退款并退还服务费。
这说明什么?
说明普通消费者想维权太难了。
这么一来一回,刘先生花的钱不止车款,还有服务费、检测费、各种维权成本,算下来大几万块,最后平台只把钱退了,别的损失根本没人管。
刘先生说“不公平”,一点都没错,他本来是想买车不是来跟平台打官司的,现在搞得身心俱疲,钱也白花了,时间也搭进去了,换谁都不乐意。
再说法律层面,其实像这种事,消费者是有权利要求退一赔三的。
平台明明展示的是虚假信息,等同于欺诈行为,消费者完全可以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维权。
律师也说了,平台侵犯了知情权,误导了消费者,这种情况下退车退款只是底线,赔偿是理所应当的。
现实问题是,普通人打官司太麻烦,成本太高,平台就是拿准了这一点,所以才敢看似“退一步”,但其实不疼不痒。
归根结底,这事最值得反思的是二手车平台的信用问题。
现在二手车市场很火,大家都觉得买二手车省钱,可是没想到风险这么大。
平台本来是要为买家把关,但实际操作就是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只管收钱、不管责任。
消费者一旦出了问题,就发现自己根本没法跟平台谈。
现在还算有记者曝光、平台退钱,万一没媒体关注,普通人吃了哑巴亏谁管?
所以说,买二手车不能光看平台的所谓检测报告,更不能完全相信那些“无重大事故车”的标注。
现在很多平台都在玩文字游戏,明面上写得漂亮,其实背地里都留了后路。
普通消费者买车前最好多找几家检测机构查查,别光听平台的一面之词,能自己实地看车就实地看车,别图省事吃亏。
现在维权难,花钱容易,要真出事平台就甩锅,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这事也提醒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二手车平台的监管。
既然平台敢出检测报告,就要对检测结果负责,不能说检测报告只是参考,拿来当广告用,真正出事了就撇清关系。
监管要加大处罚力度,平台一旦有虚假宣传,除了退钱还得赔偿损失,甚至要追究刑事责任。
只有这样,平台才会把消费者的安全当回事,买家才敢放心买车。
另外,这事也反映了一个行业乱象,就是检测机构的专业性和公信力。
有的平台自己搞检测机构,结果检测报告和实际车况天壤之别,根本没有公信力。
检测机构要真正做到独立、专业,不能跟平台有利益勾结,要对检测结果负责。
只有检测机构公正了,二手车市场才能更规范。
消费者自己也要提高警惕,别贪便宜就什么都不查,买大件东西一定要多做功课。
买车前一定要详细了解车况,查清楚有没有重大事故,有没有泡水火烧,有没有调表。
别觉得平台有保障就没问题,现在很多平台都是虚假宣传,目的就是促成交易收服务费。
遇到问题要敢于维权,收集好证据,必要时可以找媒体曝光、找律师帮忙,千万不能自己忍气吞声。
最后说一句,二手车市场想要健康发展,平台、检测机构和监管三方都要把责任扛起来,消费者才敢放心交易。
现在平台太强势,消费者太弱势,买车成了赌运气,这种局面必须改。
要让平台真正承担责任,检测报告出问题就得赔,虚假宣传就得重罚。
只有大家都守规矩,市场才会越来越规范,买二手车才不会变成“二手坑”。
说到底,买车不是买菜,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谁都不想花了钱还被坑。
平台要做生意,也要讲良心,不能光想着收服务费,还要给消费者真诚的服务和保障。
希望以后这样的事能越来越少,买车能越来越安心。
消费者要擦亮眼睛,平台要扛起责任,监管要加大力度,这样才能让市场越来越健康,让大家都能放心买卖二手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