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充电桩,一场车企、电网和用户的三国杀

一到放假,朋友圈就自动分裂成两个平行世界。

一个世界是诗和远方,阳光沙滩下午茶,堵在路上也能吟诗一首。

另一个世界,是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前,一群大哥叼着烟,眼神深邃地望着那个绿色的充电指示灯,思考着宇宙的起源和人生的意义,那表情,比自家股票跌停了还凝重。

新闻里说,南方五省区高速日均充电次数预计增长20%,听起来一片欣欣向荣,感觉电车车主们马上就要实现充电自由,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了。

但你把这话跟任何一个长假开电车回家的朋友说,他可能会直接把你的奶茶倒在自己头上,让自己冷静一下。

增长20%,翻译成白话就是,去年排队一小时,今年排队一小时十二分钟,恭喜你,喜提额外十二分钟的焦虑。

这背后藏着的,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供需问题,而是一场关于基建、商业模式和人性的残酷大逃杀。

首先,我们必须搞明白一个核心矛盾:节假日的高速充电,压根就不是一门好生意。

你以为建充电桩,是拉根线那么简单?

错了。

一个高速服务区快充站,从申请、电力增容、设备采购到施工维护,前期投入动辄上百万。而它的使用场景,就像是那种只在周六晚上才排队的网红火锅店,周一到周五门口罗雀,苍蝇飞过去都得劈个叉。

高速充电桩就是这样。

清明五一十一,忙到飞起,充电桩比厕所都紧张。

剩下300多天工作日,大部分时间都在晒太阳,使用率低到令人发指。

电费还不够交电费的。

你问这生意怎么做?

朋友,这压根就不是生意,这是为信仰充值,用爱发电。

这种模式,纯靠市场自己调节,早就崩了。现在顶在前面的是谁?是南方电网这种国家队。他们做这个,首要目标不是赚钱,是完成任务,是承担社会责任,是为新能源这个宏大叙事铺路。

这就引出了这场博弈里的第一个关键玩家:以电网为代表的基建方。

高速充电桩,一场车企、电网和用户的三国杀-有驾

他们就像是那个被架在火上烤的人,一边是政策要求“搞快点”,一边是现实的骨感“回本难”。所以你看新闻里说,南方电网派了1600多人现场值守,还准备了移动充电车。这姿态,与其说是商业运营,不如说是春运期间的武警执勤,核心是“保平安”,而不是“赚大钱”。

在这种“赔本赚吆喝”的模式下,你指望充电桩的数量能像雨后春笋一样,指数级增长到让你随到随充?

别做梦了,这不科学。这就像一份体检报告,有的人P得跟写真一样,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

然后,我们来看第二个玩家:卖车的主机厂。

这些大哥才是最骚的。

他们把电车的所有优点——加速快、用车省、智能化——通过PPT和直播间,精准地灌输到每一个潜在用户的脑子里。他们巧妙地把续航焦虑包装成“技术进步会解决一切”,把充电问题描绘成“未来基建会跟上”。

车卖出去了。KPI完成了。老板高兴了。

至于车主能不能在服务区充上电?那是电网和社会的事儿,最好再来个政策补贴,完美闭环。

他们是这场游戏里最聪明的“价值捕获者”。他们卖的是一个通往未来的通行证,但没告诉你未来的路上,服务区可能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他们和基建方的关系,就像一个疯狂输出的ADC,旁边必须得有个玩命加血的辅助。现在,这个辅助有点奶不上了。

这是一种典型的“外部性”玩法,自己享受好处,成本让社会和用户承担。商业嘛,不寒碜。

最后,就是最值得同情的玩家:用户,也就是我们这些“电动爹”的伺候者。

你买电车的时候,想的是每天通勤省下的油钱,一年能多买两个新手机。你想的是绿牌的畅行无阻,是智能座舱里的速度与激情。

高速充电桩,一场车企、电网和用户的三国杀-有驾

但你唯独没算清楚,在一年仅有的几次长途出行里,你要为这些“日常的美好”付出多大的代价。

这个代价,就是时间。

在高速服务区,燃油车主上个厕所、买瓶水,十分钟扬长而去。而你,需要规划路线,计算电量,祈祷下一个服务区有空桩,并且桩是好的,然后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花上一个多小时,只为给车“续命”。

你的假期,是从“去哪里玩”的开放题,变成了“怎么才能到”的计算题。

这种体验上的巨大落差,才是电车长途出行的核心痛点。

新闻里提到的,在广州深圳等地建“欧标充电站”,服务港澳车主。这当然是好事,是服务升级。但它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充电这事儿,标准都还没完全统一利索,各种细节体验都还在打补丁,离“喂到嘴里”的无忧体验,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高速充电桩,一场车企、电网和用户的三国杀-有驾

那么,这个死结怎么解?

高速充电桩,一场车企、电网和用户的三国杀-有驾

纯靠电网“瞎积薄发”,用亏损去堆数量,肯定不可持续。

指望车企良心发现,自己去大规模建充电桩?除了少数几家头铁的,大部分还是想把这个包袱甩出去。

真正的解决方案,从来不是单一的。

一方面,技术上要找出路。比如,800V高压快充的普及,能把充电时间压缩到一刻钟,这就能极大缓解排队。再比如,换电模式的推广,虽然也是重资产,但在特定场景下,效率碾压充电。

另一方面,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充电桩不能只靠充电赚钱。能不能搞“充电+餐饮”?“充电+购物”?把等待的时间,变成消费的时间。把低频的充电需求,和高频的消费需求结合起来。这才是“快种快收”的互联网思维,而不是守着桩子当地主。

说白了,节假日充电难,本质上是新能源车这个“新物种”,在挑战过去一百年里建立起来的、围绕燃油车的“旧秩序”。

这个过程,必然是混乱的、痛苦的,充满了各种魔幻现实。

新闻里那些增长的数字,那些投运的站点,都是真的。但用户在服务区排队时的焦虑和无奈,也是真的。

高速充电桩,一场车企、电网和用户的三国杀-有驾

一个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最真实的注脚。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看清这场多方博弈的真相,比单纯的抱怨或赞美,要有意义得多。

毕竟,生活就是一边看着新闻联播心潮澎湃,一边在服务区默默打开了叫车软件。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