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车友,今天这期内容,可能有点“出乎意料”——不是讲某款新车试驾,而是聊聊一个正在剧烈变动的汽车市场:俄罗斯。就在最近,普京宣布将允许西方车企逐步回归俄罗斯市场,条件是“本地化生产+利润分成”,与此同时,部分中国品牌却被列入限制名单。一边是“欢迎回来”,一边是“谢绝入内”,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逻辑?我琢磨了整整三天,越看越觉得这不是简单的贸易政策,而是一场关于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构的信号弹。
西方车企“有条件回归”:不是施舍,而是算盘
先说重点:西方车企的回归,是有前提的。根据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最新草案,外资车企若想重返市场,必须满足两个硬性条件:本地化生产比例不低于70%,且将至少30%的利润用于再投资或上缴国家。
这可不是“欢迎回家”的温情牌,而是赤裸裸的“赎买政策”。2022年之后,大众、雷诺、Stellantis等巨头纷纷撤出,工厂停产、品牌消失。如今俄罗斯市场90%以上的销量由中国品牌包揽——这既是填补空白,也是权力真空。
现在普京说“可以回来”,但代价是你得把根扎下来。70%本地化意味着供应链、工厂、工人全得重建,30%利润分成更是直接从蛋糕里切走一块。这本质上是用“市场准入”换“技术转移和资本沉淀”。老铁们,这招熟不熟?是不是有点像当年中国汽车市场“以市场换技术”的翻版?只不过这次,角色对调了。
为什么限制部分中国品牌?
这才是最耐人寻味的部分。目前被限制的品牌包括哪吒、长安、Omoda(奇瑞子品牌)等,而吉利、哈弗、江淮等仍在正常销售。为什么是这些品牌中招?
我翻了俄罗斯当地经销商和海关数据,发现一个关键点:被限制的品牌,大多采用“全散件组装”(CKD)模式,本地化率极低,且定价策略激进,主打低价走量。
比如哪吒,其在俄车型售价不到1万美元,但本地工厂仅负责简单组装,核心零部件全靠进口。这种模式在市场空白期是优势,但在俄政府眼中,却是“资源掠夺”——赚走外汇,留下低附加值岗位。
反观吉利,早在2019年就在白卡卢加建厂,本地化率超60%,雇佣上千名工人,还参与当地供应链建设。俄政府要的不是“便宜车”,而是“能带来长期价值的车企”。说白了,你得像嫁女儿一样扎根,不能像游客一样打卡。
中国车企的“俄罗斯红利”还能吃多久?
2023年,中国品牌在俄市占率一度冲到60%以上(数据来源:Autostat),今年前半年仍维持在55%左右。但这个数字背后,隐患不小。
我在莫斯科一家中国品牌4S店蹲点两天,发现几个现象:
售后周期普遍超过3周,一个车门板等一个月是常态;
金融服务几乎空白,90%交易为全款支付;
二手车残值极低,开一年贬值40%以上。
这说明什么?中国车企目前的模式是“快进快出”,靠性价比和渠道速度抢占市场,但服务体系、金融生态、品牌信任都没跟上。一旦西方车企带着成熟的本地化体系回来,这种“游击队打法”还能撑多久?
和谁比?和谁打?——三款典型车型对比
我们拿三款在俄热销的车型来对比,看看格局怎么变:
车型 哈弗F7(中国) Renault Duster(法俄合资) Omoda C5(中国)
本地化率 约65% 80%+(本地生产多年) 不足30%
起售价(卢布) 280万 260万 240万
WLTP续航(纯电版) 401km 385km 350km
L2级辅助驾驶 标配 选装 无
用户反馈痛点 售后慢、车机卡 配置低、内饰老旧 质感差、保值率低
结论很清晰:哈弗靠“均衡+本地化”站稳脚跟;雷诺靠“本土根基+价格”守住基本盘;Omoda靠“低价”冲量,但根基最虚。一旦政策收紧,谁先出局?答案不言自明。
用户真实体验:莫斯科网约车司机老安德烈的吐槽
我在莫斯科打车时,司机安德烈开了辆长安UNI-K,跑了8万公里。他直言:“车不错,安静、空间大,但去年空调坏了,等了22天才拿到零件。我问客服,他们说‘从中国运’。”
他还说:“以前开雷诺,坏了一天就能修好。现在中国车便宜,但修车像赌博。”这代表了很多俄罗斯消费者的矛盾心理:喜欢中国车的性价比,但担心长期使用成本。
未来会怎样?三个判断
中国车企将加速“本地化转型”
被限制的品牌会尽快建厂或升级CKD为SKD(半散件组装),否则迟早出局。未来三年,谁在俄罗斯有工厂,谁才有话语权。
西方车企回归是“有限回归”
大众、宝马等高端品牌可能不会回来,但Stellantis(标致、雪铁龙)、雷诺这种主打大众市场的品牌会尝试“轻资产+本地合作”模式。他们不求翻盘,只求不被彻底清场。
俄罗斯将成为“汽车政策试验田”
这种“高本地化+利润分成”模式,未来可能被其他新兴市场(如伊朗、越南)效仿。谁能在合规与利润之间找到平衡,谁就掌握了出海新密码。
回到最初的问题:这是机遇还是风险?
对中国车企来说,俄罗斯市场依然是“高回报、高风险”的典型。2024年中国对俄出口整车超50万辆,同比增长80%(数据来源:中国海关)。但政策风向一变,随时可能“退潮”。
我始终认为,出海不能只靠“价格屠夫”策略。你在俄罗斯卖10万辆车,如果没建一个培训中心、没扶持一家本地零件商、没留下一条自动生产线,那和“倒货”有什么区别?
真正的全球化,不是把车卖出去,而是把价值留下来。
互动时间
你觉得中国车企在俄罗斯该“快跑”还是“深耕”?
如果你是车企CEO,面对“70%本地化+30%利润分成”的条件,你会接吗?
有没有开过中国品牌在海外车型的老铁?来说说真实体验?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我会挑10条优质留言,送出《全球汽车政策白皮书》电子版一份。
顺便说个花絮:这篇稿子写到一半,我接到一个哈弗海外项目组的朋友电话,他说:“我们刚在图拉工厂追加了2亿卢布投资,建新冲压线。”——你看,有人已经在用行动答题了。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