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果连星纪元ES都卖不好,那么,我将会对国内市场感到绝望,并对国内消费者是否懂车,产生质疑。
星纪元ES上市时,奇瑞对这款新品可谓寄予厚望,并不惜将“集奇瑞创新技术大成”这样的Title给到星纪元ES,试图将“奇瑞20多年造车经验打造的高端新能源智能轿车”这样的背书,强行转化为产品印象,以促进产品乃至整个星途,突破销量及品牌力天花板。
但今年八月份,星纪元ES只卖了55辆,星纪元ET,卖了60辆......
销量暴死,不是偶然,是星途旗下无论任何产品,几乎共同具备的销量曲线,而回望星途迄今为止的任意一款车型,无一不在重复着同一条老路,那就是从产品定义到营销策略的“系统性崩盘”。
好学生,也会平庸吗?
会的。但好学生分两种,一种是德行、能力兼备,懂得收敛锋芒,不惹人厌,一种是锋芒毕露,始终以“好学生”为标签,展露出一种高高在上的傲然态度。
显然,星纪元ES属于后者,奇瑞对这款车型对外传递出的产品印象,像极了一位手艺精湛的老师傅,用不怎么数字化的工具,纯手工敲打出了一款自认为是艺术品的工业品,并且自己对整个“手工”过程,感到无比自豪。
事实是,国内消费者确实对手艺人、对技术极为尊重,没人敢说奇瑞技术不行,但“叫好不叫座”,已经是国内消费者对星途,能够报以的最大尊重。
当然,近一年,星纪元ES的技术优势被稀释,也是不争的事实,800V、CDC+空悬、一体式压铸等等,作为去年的核心卖点,如今,已是同级别车型的标配,而技术优势的消散,对奇瑞的伤害尤其大,谁让奇瑞总是以技术自居呢?所以,面对一些同样有技术卖点,但价钱低、姿态低的同类竞品,星纪元ES、星纪元ET已经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更何况,相比较上述这类“感知不强”的所谓技术优势,同类竞品还懂得在沙发彩电大冰箱上给到更直观的用车体验,而这一点,一直是自诩技术直男的奇瑞,不屑去做的。
傲慢理工男需要付出的代价,在8月份可怜的销量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沉迷于底盘质感又如何?沉迷于能耗控制又如何,电动时代,我们对这些燃油车时代的亮点技术,已经祛魅了。底盘厚不厚重,普通用户感受不深,电耗能耗,大家都半斤八两,毕竟电机、电控、电池的供应商,就那么几家。
但坐起来舒不舒服,很重要,车机系统好不好用,很直接,智驾水平强不强,很直观,在这些“显性体验”的各个方面,星纪元ES已经显得比较平庸了。
另外也需要承认,星纪元ES在设计层面上,几乎做到了“过目即忘”,你一定记得Model Y“邪恶鼠标”的轮廓,也一定记得极氪宽到似乎需要横跨两车道的样子,但如果我不贴图,你还记得星纪元ES,长什么样吗?
穿着优衣库去到时尚秀场,你不能指望在这样的场合下,用所谓的内涵,吸引目光。
接着说一些,我作为普通汽车消费者,对星途、对星纪元的印象,仅代表个人。
奇瑞的发布会,参加过不止10场,但几乎每一场,大体上,都是味同嚼蜡的技术宣讲会,还有品牌高层那操着地方口音令人昏昏欲睡的激情演讲。雷军如今虽深陷“目标门”,但至少,敢用词,至少还会有人期待从雷军的嘴里,会不会再蹦出什么新词儿,而奇瑞,偶尔想抖机灵引燃现场,想到的,都是譬如“男人都爱小泽,有没有玛利亚都一样”,令人虎躯一震。
再说星纪元这个品牌名,以我浅薄的认知来看,就是一个毫无积淀、缺乏想象力,但能看出竭力想往“高端”上靠拢的大白名,听起来,更像是一部三线小作坊科幻网剧的名字,在某搜索引擎搜索“星纪元”关键词,甚至出来一堆二次元桌面壁纸。
小鹏也俗,但至少大家因此知道了小鹏的掌门人叫何小鹏;理想更俗,但掌门人叫李想,也无可厚非;极氪,至少传递出了一丝速度、运动化的质感;仰望一听,就很贵,而星纪元,完全无法让消费者产生任何身份、产品认同感。
总之,星纪元ES、星纪元ET如今的惨淡销量,几乎是传统车企转型高端电动化典型的负面教材,营销学不会,设计学不会,产品则因为长期意淫在技术世界而脱离市场。
没有独特犀利的品牌标签,没有令人尖叫的产品亮点,没有穿透人心的价格区间,更没有能够引发消费共鸣的营销能力,星纪元几乎避开了所有热销的关键因素,而在“技术情怀”尚未在国内市场形成真实战斗力的大环境下,仅凭一句“我很厉害,快来买”,又能吸引多少消费者心甘情愿的掏腰包呢?
汽节车社丨蒋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