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试驾完深蓝L07,这车开起来真不赖——底盘扎实,电机响应快得像踩了电门的猫,风阻系数低至0.21Cd的设计也让高速巡航特别稳。可谁能想到,一台本该“聪明贴心”的智能电动车,竟会因为一份隐私协议,把车主锁在车外?
17万买的车,身份从“车主”变成“游客”——这不是段子,而是温州牛先生的真实遭遇。他向我讲述了那段“淋着雨打不开车门”的糟心经历:5月底,深蓝汽车APP弹出隐私协议更新提示,要求用户同意“通过车机端推送产品推广活动”,否则只能以“游客模式”登录。结果,拒绝同意的他,APP闪退、远程解锁失效,连车都打不开了。
这事儿听着离谱,但细想却细思极恐:我们花钱买的车,怎么连基本的使用权都要被“协议”绑架?
一场“协议更新”背后的控制权之争
先说清楚,这次隐私协议更新,并非空穴来风。深蓝官方回应称,是应国家通信管理局要求,对第三方SDK内容进行调整,强化用户隐私保护。这话听着挺合规,但问题出在执行方式上。
牛先生发现,新协议中依然保留了“通过车机端推送产品推广活动”的条款。而就在几天前,深蓝刚因未经车主授权强制弹窗推送购车券广告被全网声讨,CEO邓承浩还为此公开道歉,承诺“不再通过车机推送权益提醒”。
你前脚道歉,后脚就在协议里埋下“推广入口”,还要求用户“必须同意”,否则连车都用不了——这不是典型的“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吗?
更关键的是,手机APP已成新能源车的核心控制终端。远程启动、预约充电、查看电池状态、甚至自动泊车,全都依赖APP。一旦被降级为“游客”,等于被剥夺了车辆的数字钥匙。这哪是“服务降级”?这简直是“数字软禁”。
车主的控制权,不该被一纸协议架空
我专门请教了北京市中伦文德(郑州)律师事务所的梁兴陆律师。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深蓝汽车的做法,涉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六条——“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以个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
说得直白点:你可以推广告,但不能因为我不看广告,就不让我用车。
更何况,《广告法》第四十三条也明确规定: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向其交通工具发送广告。车机屏幕不是公交站台广告牌,它是车主私有空间的一部分。车企想在这块屏幕上“种草”自家新车?行,但得先问车主同不同意。
我在试驾深蓝L07时,确实感受到它的智能化设计很用心:语音助手反应快,AR-HUD显示清晰,L2级辅助驾驶在高速上表现稳定。但这些“聪明”的功能,如果反过来被用来胁迫用户接受广告,那智能就成了“智障”——技术越先进,对用户的控制力就越强,风险也越大。
深蓝L07本身,其实是一台好车
咱们得说句公道话:抛开这次风波,深蓝L07本身的产品力是在线的。
外观上,它走的是“未来主义极简风”,无格栅前脸+贯穿式灯带,辨识度高。我特别喜欢它的隐藏式门把手设计,不仅降低风阻,还让车身侧面更流畅——这背后是工程师对空气动力学的极致追求。
内饰用料扎实,大面积软包+环保材料,坐进去没有刺鼻味。中控那块15.6英寸大屏,UI设计清爽,滑动流畅。我试了下语音指令:“打开座椅加热,播放周杰伦的歌”,系统秒执行,识别率很高。
动力方面,后驱单电机版本最大功率190kW,百公里加速7.8秒。我在郊区快速路上拉了一把,推背感来得干脆,动能回收调得也自然,不会有“被拖住”的顿挫感。
续航是它的强项。CLTC工况下最高能做到701公里,我实测城市通勤+高速巡航,表显掉电比例和实际里程基本一致,没有“虚标”嫌疑。
可问题是,一台好车,不该让用户在“看广告”和“用不了车”之间做选择。
竞品怎么做的?对比一下就知道差距
咱们拿同价位的比亚迪秦PLUS EV和小鹏P5来比比。
比亚迪的APP虽然也会推送活动,但从不强制更新协议,更不会因为你拒绝广告就让你变“游客”。它的隐私设置很透明,用户可以在“消息管理”里自主选择接收哪些通知。
小鹏更进一步,它的APP里有个“纯净模式”,开启后几乎零广告干扰。而且小鹏的远程控制功能非常稳定,即便你一个月不登录APP,钥匙权限依然有效。
再看深蓝,把车辆核心功能和广告协议强行捆绑,这操作就有点“霸道”了。你说是为了合规更新SDK,那能不能把“推广条款”单独列出来,让用户自由勾选?非得搞成“全有或全无”的二选一?
智能车的“智能”,不该是厂商的“遥控器”
这事儿背后,其实是个大趋势:未来的汽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带轮子的智能手机”。
可手机归你,数据和权限也归你。但现在的智能车呢?很多功能依赖厂商的服务器、APP、云端算法。一旦厂商“断供”,你的车可能就从“智能”变“智障”。
我在试驾时就想过:如果哪天深蓝APP服务器宕机,或者账号被误封,我是不是也得淋着雨敲车窗?
更可怕的是,车企手握大量用户数据:行车轨迹、充电习惯、车内对话录音……这些数据一旦被滥用,后果不堪设想。隐私协议不是“同意即免责”的遮羞布,而是车企对用户的承诺书。
车企该怎么做?给三个建议
功能解绑:远程控制、车辆解锁等核心功能,必须与广告推送彻底分离。你可以推广告,但不能拿车“ hostage”。
权限透明:隐私协议要像菜单一样清晰,每项权限(比如“车机端推送”)都让用户单独勾选,而不是“一键同意全部”。
实体备份:既然很多用户没选配实体钥匙,车企就该提供NFC卡片、蓝牙钥匙等替代方案,别让用户“手机一没电,车就打不开”。
写在最后:我们买的到底是车,还是“订阅服务”?
深蓝L07这事儿,表面看是协议争议,实则是智能汽车时代用户主权的觉醒。
我们花十几万买车,买的不该是一个随时可能被“降级”的“游客账户”,而是一台真正属于自己的交通工具。
车企追求商业利益没错,但不能建立在牺牲用户基本权利之上。技术可以智能,但商业逻辑不能“智障”。
所以我想问问各位车友:
你会为了省几千块不选实体钥匙吗?
如果车企APP必须看广告才能用车,你还能接受吗?
未来的智能车,是不是该立法规定“用户拥有车辆的完全控制权”?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也别忘了,如果你遇到类似“被锁车外”的糟心事,可以打大象帮热线0371-65888888,咱们一起发声。
记住:车是你的,钥匙也该握在你手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