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日系车的新闻,真是越看越唏嘘:这哪是偶尔亏损,摆明是整个产业节奏都掉链子了。
不少人看丰田2025财年Q1财报,还说“营收涨了3.5%,不算差”,但说实话,这都是表面功夫。营收12.25万亿日元看着多,净利润却直接跌了37%,只剩8414亿日元,这背后藏着大问题:利润结构全是“虚的”。
丰田现在卖得多的,还是老款混动车型,比如卡罗拉双擎、凯美瑞双擎,这些车的单车利润本来就低,去年一辆还能赚1.2万人民币,今年因为原材料涨价,只能赚8000。反观纯电车型,比如bZ4X,上市快一年了,全球才卖了不到2万辆,几乎不贡献利润。本田更惨,净利润直接腰斩,混动车型卖不动,纯电e:NS1月销才几百辆,等于白扔研发钱。
对比我们国家的比亚迪,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55亿,同比还涨14%,单车利润能到1.5万。人家靠的是纯电和插混两条腿走,卖得多还赚得多。这么一看,日系车的财报就是“拆东墙补西墙”,靠卖老款车撑营收,利润早被掏空了。
日系车天天喊“电动化转型”,喊了快五年,拿出的东西却让人哭笑不得。就说丰田的bZ4X,上市时吹“续航500公里,智能驾驶领先”,结果车主一测,高速上开空调只能跑350公里,冬天更惨,直接降到280,这不是坑人吗?还有日产的艾睿雅,定价快30万,结果月销才几百辆,车机卡顿就算了,充电半小时才充到60%,连10万级的五菱缤果都比不上:人家缤果月销能过3万,续航不虚标,充电还快。
重点是,日系车的电动化根本没走心,全是“油改电”。拿bZ4X来说,用的还是丰田TNGA油车平台改的,底盘硬得像板砖,空间还小。我们国家车企玩的是原生电动平台,比如比亚迪的e平台3.0,专门为电动车设计,空间大、续航实、充电快。小鹏的SEPA2.0平台,还能支持800V快充,20分钟就能充满。这么一比,日系车的电动化就是“半成品”,怎么跟人竞争?
日系车现在被关税卡脖子,其实是自己把路走窄了。他们70%的核心零部件都靠日本本土供应,比如爱信的变速箱、电装的芯片、松下的电池,一旦遇到关税上涨,成本直接飙涨。美国现在对日本汽车零部件加征关税,丰田单季度就因为这个多花了4500亿日元,相当于每天亏38亿,这钱根本转嫁给不了消费者:美国市场竞争太激烈,你涨价别人就买别家的。
反观我们国家车企,早就把供应链铺到全球了。比亚迪的电池,自己有弗迪电池,还在泰国、匈牙利建工厂;芯片跟中芯国际、地平线合作,不依赖单一供应商。吉利在马来西亚有工厂,奇瑞在巴西建厂,零部件本地化率能到80%,关税涨了也不怕。这么一看,日系车的供应链就是“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遇到风险一点缓冲都没有,这不亏才怪。
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操作,是“刻舟求剑”。现在还在广告里吹“省油耐用”,但年轻人买车早不看这个了。就说本田CR-V,车机连CarPlay都卡顿,导航还经常偏航;丰田凯美瑞的辅助驾驶,只能跟车和刹车,连车道居中都做不好。对比小鹏G6,人家的XNGP能无图行驶,自动避让加塞,还能找车位自动泊车,月销直接过万。
价格更是没优势。日系同级别混动车型,比如丰田RAV4双擎,要20万起;我们国家的比亚迪宋PLUS DM-i,才15万起,续航更长,还能外放电露营。现在年轻人买车,看的是智能、性价比、颜值,日系车这些都没有。2025年上半年,日系车在中国市场份额跌到9.8%,还不到我们自主品牌的七分之一、这就是最好的证明:老套路行不通了。
面对危机,日系车的自救措施全是“表面功夫”。日产说要裁员2万、关7家工厂,看着动静大,其实没往研发上投钱,电动化和智能化还是老样子。丰田跟比亚迪合作开发电动车,结果不让比亚迪参与核心设计,只是买人家的电池,这样的合作有啥用?最后造出来的车,还是换汤不换药。
我们国家车企的自救才叫“抓重点”。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共享发动机和底盘技术,快速推出极氪系列;理想专注家庭用户,靠“冰箱彩电大沙发”打开市场,还投钱研发智能驾驶。对比下来,日系车的自救就是“拆东墙补西墙”,不解决电动化、智能化、供应链这些核心问题,根本翻不了身。
日系车这波“崩盘”不是偶然,是没跟上汽车产业的革命节奏:电动化慢半拍,智能化跟不上,供应链不灵活,中国市场还丢了。以后想追,只会更难。对此你怎么看?你觉得日系车还能翻盘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本文数据和事件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因此信息仅供参考,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