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崛起,BBA低头合作,车企新老大浮出水面

最近这些年,我们普通人聊天,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

以前大家凑在一起聊车,说的都是发动机是V6还是V8,百公里加速几秒,操控怎么样。

可现在呢?

华为崛起,BBA低头合作,车企新老大浮出水面-有驾

话题全变成了车里那块屏幕大不大,语音助手聪不聪明,车子能不能自己停进车位。

这个风向的转变,背后其实站着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名字——华为。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一个做手机和通信设备的公司,怎么就在汽车圈里搅起了这么大的风浪,甚至连奔驰、宝马、奥迪这些百年老店,都不得不放下身段,主动找上门来谈合作呢?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挺值得咱们好好聊一聊。

要弄明白这件事,首先得知道华为是怎么跟车企合作的。

华为很聪明,它没有自己下场去造一辆完整的车,而是给所有想在智能化这条路上转型的车企,准备了一套“合作菜单”,总共有三种套餐,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

第一种,也是最深度的一种,叫“鸿蒙智行”,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智选车”模式。

这个模式你可以理解成,车企负责把车子的骨架和身体,也就是底盘、车身、电池电机这些硬件造出来,这部分是传统车企的强项。

而华为呢,则负责给这辆车注入“灵魂”。

华为崛起,BBA低头合作,车企新老大浮出水面-有驾

从这辆车该怎么设计、有什么功能,到车里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系统,再到最后怎么卖、在哪儿卖,华为几乎是手把手地全程参与。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问界汽车,它背后的生产商是赛力斯。

在和华为合作之前,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赛力斯,但合作之后,推出的问界M7、M9一下子就成了爆款。

特别是问界M9,定价五十多万,在高端豪华车市场里,销量一直名列前茅,这在以前是国产车想都不敢想的。

看到问界成功了,其他车企也坐不住了,奇瑞跟着推出了智界,北汽推出了享界,江淮、上汽这些大厂也都在排队等着合作。

华为用这种方式, фактически建立了一个自己的汽车“朋友圈”。

第二种合作方式叫“HI模式”,也就是“Huawei Inside”,意思是华为的技术在里面。

这种模式就好像车企自己是个大厨,有自己的招牌菜和餐厅,但总觉得味道还差了点火候。

于是,它就从华为这里买来了顶级的秘制调料,也就是华为一整套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车还是车企自己的品牌,店也还是自己开,但因为有了华为技术的加持,这道菜的“科技味”一下子就上来了。

华为崛起,BBA低头合作,车企新老大浮出水面-有驾

比如长安汽车旗下的阿维塔品牌,就是走的这条路。

车的设计、品牌宣传都是长安自己主导,但它最核心的智能化体验,是华为提供的。

这种方式给了那些本身品牌实力就很强的车企一个更灵活的选择。

第三种就更简单了,就是单纯当一个零部件供应商。

有些车企,比如比亚迪,本身技术实力已经非常非常强了,电池、电机、电控都是自己的王牌,它不需要华为来教它怎么造车。

但是,它可能会觉得华为在某些特定的高科技零件上做得特别好,比如说激光雷达、抬头显示这些。

那它就会像一个武林高手一样,虽然自己内功深厚,但看到别人有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也会买来用,让自己变得更强。

所以我们能看到,比亚迪旗下的一些高端车型,也会采用华为的智能驾驶相关技术。

国内的车企看明白了,纷纷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了不同的合作方式。

那么,国外的那些汽车巨头呢?

华为崛起,BBA低头合作,车企新老大浮出水面-有驾

它们一开始其实是有点瞧不上的,觉得自己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了上百年,你一个搞通信的能懂什么车?

但现实很快就教育了它们。

它们发现,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也最“卷”的汽车市场,消费者的口味变了。

大家不再迷信那个车标,而是更看重实际的智能体验。

当看到问界的车机系统像手机一样流畅,自动泊车比老司机还稳的时候,再看看自己车里那个反应迟钝、功能单一的车机,这些海外巨头就再也坐不住了。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奥迪,这个一直标榜“科技”的品牌,开始和华为深入合作自动驾驶技术;宝马,在中国市场推出的部分新车型,直接用上了华为的鸿蒙车机系统,因为他们知道这才是中国消费者喜欢的;奔驰、沃尔沃、丰田、大众,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国际大牌,也都在智能网联、智能驾驶等领域,排着队和华为展开了合作。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合作了,这是一种市场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因为它们都明白,如果跟不上智能化的浪潮,就可能被中国市场淘汰。

当然,华为的眼光绝不仅仅是在汽车这一个领域。

它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其实是它与美国顶尖科技公司全面竞争的一个缩影。

华为崛起,BBA低头合作,车企新老大浮出水面-有驾

我们知道,美国有七家科技巨头,像苹果、谷歌、特斯拉、英伟达等等,它们几乎垄断了全球科技的各个制高点。

而华为正在做的,就是在这些领域里,一个一个地发起挑战。

在人工智能芯片上,华为的昇腾芯片正在挑战英伟דה的霸主地位;在云计算服务上,华为云和亚马逊、微软在激烈竞争;在手机和操作系统上,鸿蒙系统正在挑战苹果和谷歌建立的生态。

而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华为的智能驾驶和三电系统,更是直接对标行业标杆特斯拉。

这才是最让一些西方国家感到紧张的地方。

一个企业,能在某一个领域做到世界第一,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而华为,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打压和封锁之后,非但没有倒下,反而在通信、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智能汽车等几乎所有最前沿的高科技领域,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这背后,是华为每年上千亿的研发投入和对技术近乎信仰般的坚持。

所以,现在回过头去看,当年美国为什么那么不遗余力地打压华为,原因就很清楚了。

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华为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足以动摇他们经营多年的科技霸权。

然而,这种极限压力,也像一块磨刀石,反而把华为磨砺得更加锋利,倒逼它补上了所有的短板,成了一个几乎没有弱点的全能型选手。

华为的这段经历,也给所有中国企业上了一课,那就是核心技术是买不来、求不来的,只有坚持自主研发,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真正站稳脚跟,赢得尊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