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财报出来了,营收157.8亿元,比去年同期涨了九成多,领导在内部会上拍桌子:你们看,这才叫“高端突破”,咱们不是吹的。可现实更像一杯兑了水的酒,2022年还在挣扎,高管焦虑地盯着每一台出库,2023年才刚刚喘口气,2025年才终于能在PPT上写“季度盈利”——数据是好看,但工厂食堂的米饭依然有点硬。
我问一线员工:“觉得公司现在值钱吗?”回答很直接:“港股上市又不是我们能分一杯羹,听说外面投进来的钱都用来搞新车型了,咱们还得加班。”确实,岚图现在说自己“高端”,可20万-50万的价位段,国产车和合资车搅在一起,价格战已经打成泥潭,只有新旗舰MPV梦想家销量撑场面,去年4.7万台,其他车型还在跟着市场起伏。
上市这事,8月22日宣布了,没到40天就把材料交上去,业内叫“岚图效率”,有人感叹央企体制也能快起来,我却想起上次港交所大厅门口,几个券商一边抽烟一边吐槽:“效率快是快,估值能不能撑住另说。”港股这两年气氛冷,传统行业的PE比楼下便利店还低,岚图能不能撑起“高端新能源第一股”,谁都不敢打包票。
“为啥非得去香港?”我在采访时追问过岚图的高管,他语气很平静:“A股窗口太窄,港股国际化,融资灵活。”其实答案很现实,港股市场对新能源概念还给点面子,上市融资就是为了下一波研发和出海,谁还想着讲情怀。港股8月25日,东风集团复牌,直接拉到十几年来新高,散户群里一片“冲鸭”,可第二天又掉了回来——资本的热情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细节里藏着真问题,高毛利率其实靠的就是高端车型卖得好,2024年毛利率做到21%,但“爆款”一过,库存压力就上来了,内部消化不掉的车只能往海外推,岚图今年已经卖到39个国家,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税收政策、认证标准,出海路上磕磕绊绊,哪有PPT上那么顺。
“你觉得岚图能不能真成高端新能源的代表?”我问一个新能源行业分析师,对方没正面回答,只说了句:“高端不只是喊出来的,得让用户心甘情愿多掏两万块。”岚图的智能座舱、800V快充、后轮转向,这些配置确实能打,可用户挑剔得很,座椅缝线歪了都要拍照发小红书——高端不是靠参数,得靠体验和口碑。
换个角度,岚图主打直营模式,说是要“和用户交心”,可一线销售员说:“直营店里啥都好,就是KPI太重,周末没客流,店长都要自掏腰包请人来坐。”新业务模式还没跑通,创新有了,压力也在,谁都不想被竞品抢了风头。
岚图的高管在会上说:“我们要用高端产品引领市场。”底下员工用带口音的普通话回了句:“引领市场不如先把售后做好。”真假高端、内外压力,全堆在2025年港股上市这根线上,能不能撑住,没人能拍胸脯。
新能源高端市场在变,BBA的光环没原来那么亮了,但自主品牌冲高还没成定局,岚图说要做“高端新能源标杆”,背后是央企转型的全局棋,表面是品牌故事,底层却是研发、供应链、现金流的拉锯战。
写到这儿,问题还没完——岚图上市后,能不能把国产车带到全球舞台?能不能在卷到极致的市场里,既活下去,还活得体面?谁都想知道答案,可没人能提前剧透,港交所门口的风还在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