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出了个挺有意思的新闻,说的是咱们中国的吉利汽车,掏钱买了法国雷诺汽车在巴西子公司的两成多股份。
这事儿一出来,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是有点懵:这什么情况?
过去咱们听得最多的,不都是外国车企来咱们中国建厂,用他们的技术换咱们的市场吗?
怎么现在反过来了,咱们中国的车企跑到南美洲,去跟法国老牌巨头搞合作,看起来还是咱们在技术上帮了他们一把?
这世界变化快,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件“反向操作”的来龙去脉给大家好好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咱们得把这次合作的具体内容弄清楚。
根据雷诺集团自己发布的消息,吉利汽车正式收购了雷诺巴西公司26.4%的股份。
这个数字很有讲究,它意味着吉利成了雷诺巴西一个非常重要的股东,但雷诺集团自己还牢牢掌握着控股权,这家巴西公司在财务上还是算雷诺的。
这么做,可以说是给足了雷诺这个百年老店面子。
但里子呢?
里子可就大不一样了。
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财务投资,说白了,就是一次深度的战略捆绑,一次用咱们的技术去撬动南美市场的精明布局。
我们可以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
就好比雷诺在巴西开了一家生意不错的大饭店,地段好,名气也大,这么多年积累了不少老顾客。
但是最近,饭店的菜单有点跟不上潮流了,来来回回就是那几道老菜,特别是现在流行健康轻食、创意菜(也就是新能源汽车),雷诺的厨师团队研发起来有点力不-从心。
这时候,吉利来了,吉利是谁?
一个新晋的厨艺大师,手里有好几本独家秘方菜谱(比如这次合作提到的GEA新能源平台),做出来的菜品既好吃又健康,特别受年轻人欢迎。
于是雷诺就跟吉利商量:你看,你自己重新找地方开个饭店,从装修到招人再到打响名气,得花多少时间和金钱?
不如这样,你直接到我这个现成的饭店来当个二老板,投入你的独家菜谱,咱们后厨的锅碗瓢盆、前厅的服务员和现成的客流你都可以用。
以后饭店赚的钱,你分走两成多,同时你也可以挂出你自己的招牌菜(吉利品牌的汽车),在我这里卖。
这么一说,大家是不是就明白了?
雷诺出让了一部分未来的利润,换来的是吉利先进、成熟的新能源技术,能立刻让它在巴西市场推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还能盘活它在巴西工厂的闲置产能,降低成本。
而对吉利来说,这笔买卖就更划算了。
它等于走了一条进入巴西这个陌生市场的“高速公路”,直接跳过了最艰难、最烧钱的从零到一的阶段,利用雷诺现成的工厂、供应链和遍布巴西的销售网络,快速把自己的车卖到南美消费者的家门口。
这波操作,可以说是各取所需,实现了真正的双赢。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是巴西?
为什么吉利和雷诺都如此看重这个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市场?
原因很简单,因为巴西乃至整个拉丁美洲,是全球汽车市场版图上为数不多的、潜力巨大的增量市场。
咱们国内的汽车市场,大家有目共睹,已经卷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各大品牌价格战打得不可开交。
而欧洲、北美市场虽然成熟,但竞争同样激烈,而且还有各种贸易壁垒。
相比之下,拉丁美洲的电动化进程才刚刚起步,市场空间巨大,就像一块等待开垦的沃土。
有数据为证,光是今年上半年,巴西一个国家的汽车销量就占了整个拉美市场的四成以上。
更让咱们中国人感到兴奋的是,咱们的自主品牌在那里已经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
以比亚迪、长城为首的中国车企,凭借着高性价比、高科技配置的产品,在巴西市场刮起了一股“中国旋风”。
根据巴西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仅今年前九个月,中国出口到巴西的汽车就接近12.4万辆,同比增长超过了50%。
这个数字说明,巴西老百姓对于中国制造的汽车是非常认可和欢迎的。
所以,吉利选择此时此刻重仓加码巴西,可以说是看准了时机,要在这片火热的土地上大干一场。
这次合作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车企走向世界时,采取的两种不同但同样聪明的策略。
一种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单打独斗”模式。
比亚迪的风格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在海外市场直接投资建厂,从生产线到4S店,全部建立自己的体系。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能够完全掌控品牌形象和发展节奏,把在国内验证过的成功模式完整复制出去。
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投入巨大,风险也高,属于“重资产”运营。
另一种就是以吉利为代表的“借船出海”模式。
吉利这些年的海外扩张路径,充满了合纵连横的智慧。
从当年收购沃尔沃,到后来入股戴姆勒(奔驰母公司),再到与雷诺在韩国成立合资公司,以及现在入股雷诺巴西。
吉利的核心思路不是去颠覆谁,而是去合作。
它善于发现那些传统汽车巨头的“软肋”(比如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上的迟缓),然后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作为筹码,去跟他们交换自己需要的市场资源。
这种“轻资产”的扩张模式,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风险进入新市场,实现全球化布局。
这两种模式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都是我们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摸索出的宝贵经验。
但透过吉利和雷诺的这次合作,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个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的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曾几何时,我们用广阔的市场来吸引大众、丰田们,希望学到他们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而今天,情况颠倒了过来。
不仅是雷诺,还有德国的大众汽车,也选择与我们的小鹏汽车合作开发新车型;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也选择投资我们的零跑汽车。
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国际巨头,现在纷纷主动向中国车企伸出橄榄枝,寻求技术合作。
这背后传递出的信号是,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这个全新的赛道上,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凭借着强大的国内市场、完整的产业链和残酷的“内卷式”竞争,锤炼出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在很多领域实现了从“追赶”到“领先”的跨越。
吉利与雷诺在巴西的这次携手,就是中国汽车技术作为一种高价值商品,向全球输出的一个生动缩影。
它标志着我们的汽车产业,已经从单纯的把产品“卖出去”,进化到了将技术、标准和模式“融进去”的更高阶段。
这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成功,更是我们国家整体工业实力提升的体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