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人潮涌动,这里正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半导体展览会。但在不远处的停车场,另一种革命正在悄然发生——新能源汽车已经占据了过半的停车位。这个直观感受得到了数据的支撑:2025年1-7月,世界广义新能源车销售比例已达到全球汽车销量的28.7%,比2024年全年增长了2.4个百分点。全球交通领域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电动化变革,从中国市场的一骑绝尘到欧洲市场的稳步推进,从动力电池企业的业绩暴涨到整个产业链的全面受益,这场绿色革命正在重塑世界汽车产业格局。
全球格局:中国引领,欧美跟随,新兴市场崛起
2025年上半年,全球电动汽车销售表现出强劲增长态势,销量达到929万辆,同比增长29.4%。中国市场继续保持领先地位,销量达587.8万辆,同比增长35.5%,占全球总量的63%以上。欧洲市场同期销售178.2万辆,增长23.6%。相比之下,美国市场增长明显放缓,仅售出73.7万辆,微增2.1%。新兴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点,销量达89.5万辆,增幅32%,超过了美国市场的总体量。
渗透率方面,世界各国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2025年7月,中国新能源渗透率达到48.5%,德国为26%,挪威高达82%,英国30%,而美国仅有10%,日本更低至2%。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各国政策支持力度的不同。中国通过政府置换更新和以旧换新政策刺激需求,欧洲则实施了更为严格的碳排放标准——2025年WLTP碳标准为93.6g/km,比2021年水平低15%。美国由于特朗普政府削减了对电动汽车和充电站的补贴,导致市场增长几乎停滞。
中国企业: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布局
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正在从国内市场向全球市场扩张。2025年1-7月,中国自主新能源乘用车海外市场份额从2024年的9.2%上升到15%。7月单月,这一份额更是达到16.3%。比亚迪、吉利等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的地位不断提升。
长安汽车是传统车企转型的典型代表。2025年上半年,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45.2万辆,同比增长49.1%,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新能源渗透率提升至33%,二季度单季甚至达到50%。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提出,公司计划到2030年实现整车年销量5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要超过60%。
与科技公司的跨界合作也成为车企电动化转型的重要策略。赛力斯与华为合作的问界系列持续热销,问界M5、M7、M8、M9四大序列产品基本成形,用户累计已超70万。其中问界M9连续多月位居50万元级市场销量冠军,问界M8位居40万元级市场首位。北汽蓝谷与华为合作推出的享界品牌也取得显著成效,6月交付新车突破4000辆,成为30万元以上新能源轿车销量冠军。
产业链效应:电池与储能企业业绩爆发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繁荣,特别是在电池和储能领域。宁德时代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789亿元,同比增长超7.2%;净利润305亿元,同比增长超33%。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达586.9亿元。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最大生产企业,宁德时代上半年累计装车量达到128.6GWh,并且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6月装车量创下新高。在电动客车领域,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高达86.3%,相当于十辆电动客车中超过八辆使用宁德时代的电池。
中创新航预计2025年半年度净利润将在7.09亿元至7.93亿元之间,较2024年同期增长70%至90%。公司利润的大幅增长得益于领先技术电池产品在乘用车、商用车等多个业务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光伏储能企业也积极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延伸。阳光电源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77.35亿元,同比增长55.97%;研发投入20.37亿元,同比增37.08%,海外业务收入占比58.30%。海博思创则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同时向AI+应用延伸。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16亿元,同比增长12.05%。2025年1-6月,海博思创储能系统集采/框采中标标段数位列第一。
技术创新与未来趋势
技术创新是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电池技术持续突破,磷酸铁锂电池在中国市场占比超过75%。璞泰来等企业聚焦固态电池、复合集流体等技术研发。2025年上半年,璞泰来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9.92亿元,同比增长29.17%;研发投入4.03亿元。
智能化与自动驾驶技术也在加速落地。2025年上半年,中国市场上L2/L2+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低成本车型中大规模普及,推动了市场需求。新能源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正在创造新的增长点。豪鹏科技已获得Meta新一代AI眼镜电池供应份额,2025年8月启动首批出货准备,三季度和四季度出货占比预计持续提升。
英伟达公布了针对人形机器人的“新大脑”,CEO黄仁勋强调“下一波浪潮是物理AI”,认为这是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核心引擎。这种技术融合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震裕科技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11亿元,同比增长60.45%;研发投入1.65亿元,人形机器人业务进展显著。
挑战与机遇
尽管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欧美市场依赖进口,欧洲产能停滞,美国产量下降。充电基础设施不足仍是制约欧洲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由于特朗普政府取消新能源车补贴,即使特斯拉放开自动驾驶的使用,销量渗透率提升也没有达到预期。
贸易方面,中国出口受关税影响转向新兴市场,同时加速海外建厂。新兴市场如亚洲、拉美增长强劲,销量增幅超60%,中国进口车型在这些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如在巴西、泰国市场占比达85%。
政策层面,各国需应对燃油税减少问题,挪威、英国等地已经开始调整税收政策。技术上,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创新加速,但商业化仍需时间。区域竞争加剧,中国凭借制造和成本优势主导市场,欧美寻求供应链多元化,新兴市场依托资源和政策吸引投资。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仍有巨大增长空间。DIGITIMES预测,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超过2000万辆,市场渗透率提升至23%左右。中国预计将贡献超过1400万辆,欧洲约380万辆。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在整体汽车销量中占比将超过40%,中国和欧洲的占比分别达80%和60%,美国约20%。
中国市场仍有巨大潜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新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比重首次突破44%,达到44.3%。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表现亮眼,上半年新车出口量达106万辆,同比增长75.2%,成为中国制造出海的“新名片”。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交通解决方案的需求不断增长,新能源汽车产业将继续引领交通领域的变革。从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到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从单车智能到车路协同,整个产业链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那些能够抓住这一趋势的企业和国家,将在未来的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