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届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8月29日开幕。虽仍冠以“国际”之名,但今年真正掌握话题和展台节奏的,已悄然换成了中国车企。
如果说往年车展是外资秀技术、合资推新品的主场,那么这一届,聚光灯明显偏斜。长安、奇瑞、比亚迪、长城等自主品牌以“专馆式”阵容强势登场,不再是散点分布的配角,而是呈现全品类产品矩阵。从高端电动到硬核越野,从智能座舱到超充网络,它们不再跟随国际品牌的节奏,而是主动定义细分赛道、输出技术标准。
比亚迪展区成为现象级现场。它不仅展示车辆,更呈现一整套技术语言:天神之眼智能驾驶、车顶无人机平台、兆瓦级闪充……而这些技术不再停留在概念阶段,而是通过动态体验——浮水、原地调头、极限爬坡,让观众在亲身体验中感知技术话语权。这背后,是从“配置竞争”跃升至“技术范式”输出的自信。
更值得深思的是外资与合资品牌的“适应性进化”。奔驰、奥迪等品牌纷纷推行燃油与电动“双轨并行”策略,既展示纯电新品,也复刻燃油经典,折射出在电动化转型中的两难:既要拥抱未来,又不愿放弃燃油时代的品牌遗产。这种策略看似稳妥,实则暴露其在中国市场逐渐丧失定义权——它们不再引领方向,而是被动响应市场。
展位面积、技术首发、互动玩法——自主品牌几乎在所有维度占据主动。比亚迪的动态演示、长城的全技术链展示、小米限量版车型首发,已不再是“追随者”的姿态,而更像行业新规则的制定者。它们不再对标谁,而是被谁对标。
而合资品牌则更显尴尬。除少数品牌外,大多缺乏重磅新品,仅以衍生版本和联名涂装维持存在感。当中国车企用技术定义产品,它们却用色彩吸引眼球——这种对比本身,就暗示了竞争维度的迁移。
有人质疑线下车展是否仍有必要?但成都车展以22万平米、120个品牌的规模回应了这种声音。变的是功能:它不再是唯一的资讯中心,却是最佳的体验场。从看车、试驾到领补贴、办牌照,一站式服务精准锚定真实购车人群。
成都车展正如一面镜子,反射出中国汽车市场的权力变迁——自主品牌集体走上“主展位”,而国际品牌,正在学习如何在中国守好擂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