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结清尾款才能提车,小米汽车回应争议,真相曝光

最近,一件围绕小米汽车的争议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有位预定了小米SU7的准车主在网上发帖,说自己被小米方面要求,需要提前把车辆的全部尾款付清,才能保证自己的交付排期不受影响。

他还附上了和销售人员的聊天记录作为证据。

提前结清尾款才能提车,小米汽车回应争议,真相曝光-有驾

这条消息一出来,立刻在关注小米汽车的人群中炸开了锅。

大家普遍的疑问是:车还没见到,甚至还在生产线上,为什么要我把几十万块钱全部交出去?

这在传统的汽车销售流程里,可是个新鲜事。

一时间,各种讨论和猜测四起,有人批评这是“霸王条款”,也有人分析这可能是小米为了应对特殊情况而采取的无奈之举。

那么,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要理解小米的这个做法,我们得先看看他们现在面临着什么样的局面。

小米SU7自发布以来,市场热度可以说是现象级的,订单量远远超出了最初的产能预期。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上市后短短24小时,大定订单就超过了八万八千台。

这意味着,现在下单购买热门配置的车型,等待时间最长可能接近九个月。

如此火爆的行情,自然也吸引了一群特殊的人,那就是我们常说的“黄牛”。

提前结清尾款才能提车,小米汽车回应争议,真相曝光-有驾

对于黄牛来说,小米SU7的长交付周期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生意。

他们的操作模式通常是,利用多个身份信息,支付5000元的定金,抢占一批靠前的订单名额。

然后,等市场上的现车一车难求时,他们再把这个“提车权”以加价数万元的方式,转卖给那些急于提车的真实消费者。

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让很多真心喜欢并需要这款车的用户感到非常不公平。

从这个角度看,小米要求部分用户提前支付尾款,最直接的目的可能就是精准打击黄牛。

我们来算一笔账:如果一个黄牛用十个身份下定,按照原先的规则,他只需要占用五万元的资金(10 5000元)。

但如果要求付清全款,假设一辆车均价25万元,那么十个订单就需要他一次性拿出二百五十万元的现金。

这笔巨款需要被占用好几个月,期间的资金成本和风险是巨大的。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黄牛囤积订单的门槛,把那些投机者挡在门外,从而保证宝贵的产能能够优先分配给真正的用户。

除了防范黄牛,这种做法对于小米这样一家初入汽车行业的企业来说,也有利于稳定生产和交付计划。

汽车生产是一条非常精密且复杂的链条,从零部件采购到总装下线,都需要精确的排期。

提前结清尾款才能提车,小米汽车回应争议,真相曝光-有驾

如果订单中有大量不确定因素,比如客户随时可能因为等待时间过长而退订,那么生产计划就会被打乱。

今天生产出来的这辆特定颜色、特定配置的车,明天客户突然说不要了,它就可能变成库存,占压企业的现金流。

提前收到全款,就相当于给这份订单上了一份“保险”,让小米可以更有信心地按照订单进行生产,从而提高整个生产线的运转效率。

小米官方后来的回应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表示这项要求并非针对所有用户,而是主要面向那些存在较高提车风险的个例,比如曾经申请过延迟交付、或者在金融方案办理中配合度不高的用户。

然而,商业逻辑上的通顺,并不能完全抵消消费者在情感和体验上的不适。

我们再站到普通买车人的立场上想一想,为什么大家对此反应会这么大。

首先,这打破了大家习以为常的行业惯例。

在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长久以来形成的共识是“验车付款”。

消费者在付清全款之前,有权利对即将属于自己的这辆车进行全面的检查,确认车辆的生产日期、外观内饰、各项功能都完好无损后,才签字付款,办理后续手续。

这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一种保障,也是一种交易信任的体现。

提前结清尾款才能提车,小米汽车回应争议,真相曝光-有驾

现在,车还没见到,就要把钱全部交出去,这在心理上会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

大家会担心,如果我付了全款,等几个月后提车时发现车辆有瑕疵,那时候我的话语权还有多大?

会不会因为钱已付清而在后续的沟通中处于被动地位?

其次,是实实在在的资金成本问题。

对于选择全款购车的用户来说,一笔二三十万的资金,提前几个月从自己的账户里划走,就意味着损失了这笔钱在这段时间里本可以产生的利息。

虽然对于单个人来说,这笔钱可能不算特别多,但这种“本不该有”的损失,会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对于需要办理贷款的用户,提前结清尾款也可能意味着要提前开始偿还贷款和支付利息。

这种将资金压力和风险完全转移到消费者身上的做法,自然会引起大家的反感。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种做法与小米长期以来塑造的品牌形象产生了冲突。

小米是以“和用户交朋友”、“高性价比”和极致的用户体验起家的。

大家之所以对小米汽车抱有如此高的期待,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设计和性能,更是希望它能把互联网行业那种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服务模式带到传统的汽车行业。

提前结清尾款才能提车,小米汽车回应争议,真相曝光-有驾

人们期待的是更透明、更便捷、更人性化的体验,而不是一个感觉上有些“生硬”,甚至让人联想到购买期房时才有的付款流程。

这种预期和现实之间的落差,是引发舆论争议的关键。

平心而论,要求提前付款并非小米的独创。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特斯拉、理想等车企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为了在季度末或年底冲击销量目标,或者处理特定批次的库存车辆时,也曾推出过类似的政策。

但它们通常会把这包装成一个带有优惠条件的选项,比如“提前支付尾款可锁定某项优惠”或“保证在某个日期前交付”。

这种方式把选择权交给了用户,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接受。

而小米这次之所以引发争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被曝光时,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没有商量余地的“要求”,缺乏了对用户选择权的尊重和相应的利益补偿。

总的来看,这次“提前付尾款”风波,是小米在从互联网行业跨界到重资产、长周期的汽车制造业过程中,面临的一次现实考验。

如何在高效率的生产管理和高质量的用户体验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是所有新势力车企都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打击黄牛、保证生产效率,这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和维护大多数用户的利益来说,无疑是正确的方向。

但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或许可以更加灵活和人性化一些。

比如,可以明确推出两种模式供用户选择:一种是常规模式,按照行业惯例验车付款、正常排队;另一种是优先模式,用户自愿选择提前支付尾款,作为回报,小米可以给予锁定更早交付序列、赠送积分或免费保养等实际好处。

这样一来,既能筛选出意愿最强烈的用户,实现管理目标,又能让用户感受到被尊重,将一个可能引发矛盾的管理手段,转化为一次提升品牌好感度的营销活动,或许才是更高明的解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